目击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开放第一天 燃胜利之火悼淞沪英烈

14.08.2015  11:06

  “机掩吴淞月,炮掀黄浦波。发扬我民族英威,扫荡敌人侵略的罪恶!

  78年后的今天,雄浑激昂的《淞沪战歌》再度回响在当年淞沪抗战打响的地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老兵用坚毅的双手擎起火种,点燃胜利之火;成长于和平年代的90后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注视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自发而来的市民身着正装,向为国捐躯的先烈默哀,致以最质朴、最诚挚的敬意!

  今天,上海市和全国人民共同纪念“八一三”这个开启抗战史上重要篇章的日子。

   集体默哀低头含泪静默缅怀

  上午9时,宝山淞沪抗战纪念公园的广场上,国歌奏响。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参加过淞沪抗战的老兵、解放军驻沪部队官兵、学生代表、上海市民共同参加了这一纪念仪式。

  1分钟默哀。解放军官兵脱下军帽,托在手中,身躯挺立,头颅低垂,向以死报国的先辈们致以军人的敬意;人们整肃容装,低头肃穆,眼中饱含热泪,用静默缅怀先烈。

  纪念广场前方,由四组同心黑色大理石和褐色琉璃构成、象征中华民族及全世界正义力量汇聚于此的火炬,在抗战老兵的点燃下腾起熊熊胜利之火!

  青青草地上泛起的波涛雕塑上,镌刻着中国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及与之时间对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记,阐述着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华民族在这场全人类的灾难中付出的鲜血和生命。

  广场一侧,《结·1937》的雕塑,两根刚劲有力的铜管束成的巨大绳结,从大地磅礴而出,象征抗战时期,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同仇敌忾,誓将悍然侵犯我国土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自发前来

   天热年迈能算什么

  今天,是广大群众缅怀先烈的纪念日。在宝山淞沪抗战纪念公园,早早地聚集起许多自发前来纪念的市民。

  68岁的方东华也是个“老兵”,虽然未参加过战争,但作为一个军人,对淞沪抗战的认识和感情更深一层。他昨天下午已到公园来过,今天一大早,又迫不及待地换上正装,前来参加纪念仪式。

  75岁的来传忠不顾亲戚朋友的劝阻,坚持要来参加这个特殊的纪念日。他说:“当年,勇士在此抗击倭寇,为全国抗战部署争取了时间,意义重大。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能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参加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纪念仪式,今生难求,天气热、年纪大,算什么?

  现场还有许多来自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的年轻志愿者,他们大多是90后,对淞沪抗战的认识大多来自历史课堂和书本,今天亲临抗战故地,并成为纪念仪式的志愿者,他们感到非常自豪。带队的黄敏老师说,现场即是最好的讲述,学生通过园内雕塑、氛围和淞沪抗战纪念馆馆藏文物,仿佛重回当年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的战场,深深感受到先辈舍身报国的英勇气概。馆内多媒体等展示方式也更符合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对青年一代的教育有实际效果。

  对纪念最有力的回响当来自部队官兵,解放军驻沪某团的一名班长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报国之志,常怀于心!无论个人与集体,这是我们共同的信念。我们渴望和平,但也随时准备出征!

   老兵追忆

   赤身肉搏快刀抗敌

  纪念仪式后,老兵步入纪念馆参观“血沃淞沪——八一三淞沪会战主题展”,一份份宝贵的展品鲜活地再现了当年的战事,激起老兵们对当年的回忆。94岁的老兵曾宪高说:“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曾宪高今天特地穿了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军裤膝盖处还打了一小块补丁,可见老人对这身衣服的热爱。他是安徽霍邱人,八一三淞沪会战时他在陆军27军46师137团2营6连,曾任敢死队队长。“最危险的仗是1937年8月在上海打的,那时候总指挥张治中派我们去打在崇明岛建飞机场的日本兵,我们当时在四行仓库附近打完后驻扎在浦东,从驻地去崇明还有几十里路,没火车没汽车,全靠一双脚走过去。我记得过江时还有渔船来帮助,给我们带路。我们抗战不是人越打越少,是越打越多!

  90岁的谢天佑胸前别着两枚纪念章,他精神矍铄,滔滔不绝地讲起当年激烈的战事。

  “只能肉搏战,不是没有子弹,是日本人上有飞机,下有大炮,只有和他们的兵混在一起,才能逼得他们不敢开炮。

  曾宪高当敢死队队长,经常带兵夜间偷袭日军。“站岗的先用快刀解决掉,我们的刀削铁如泥,他来不及出声就死了。里面的人还睡着,等他们知道的时候,人都快被我们干掉一半了。他们一起来摸枪,我们就扔手榴弹,从别的方向跑掉了。

  在淞沪抗战78周年的今天,《新民周刊》推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刊:《血与火浇铸的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全记录》。

  本组报道全面解读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中国军人和上海市民面对侵略者的英勇与果敢,对78年前由军人、企业家、平民等共同组成的全民抗战画卷进行了全面的展现。报道中有许多珍贵照片和历史资料是第一次披露。

  主要文章有《历史为何选择了上海》《日本的侵略逻辑》《寻找上海的抗战记忆》《枪林弹雨中的上海商业精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