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理论与政策”论坛在我校举行
5月19日,第二届“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理论与政策”在我校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50余位学者齐聚华理,围绕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建言献策。
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钱世超主持论坛。我校副校长吴柏钧致欢迎辞,向各位与会专家介绍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相关学院和科研管理机构。他指出,作为一个理工科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华理不断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支持,特别将公共经济、社会治理、城市发展等学科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和发展方向。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在华东理工大学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的成立。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发展步伐,2017年4月,学校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2017年10年,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正式成立。他认为,对公共经济、社会治理领域进行学理上、方法上的探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同时,在中国,由于政府功能广泛、财政规模巨大,如何创新现有理论对中国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费方域教授、复旦大学陈钊教授和复旦大学王弟海教授分别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费方域教授作了题为“发展Fintech:政府和监管的作用——以英国经验为例”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英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经验与创新实践,并分享了自己对监管机构边界的深入思考。复旦大学陈钊教授作了题为“产业政策及其效果:来自中国的经验”的学术报告。陈钊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的环保政策、创新政策、出口加工区政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政策,揭示了产业政策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效果,以及产生不同效果的可能条件。复旦大学王弟海教授作了题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及其因素分解”的学术报告。他从时间趋势和国际比较的角度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仔细核算,并计算了GDP各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我校经济学系潘春阳博士主持了“专著出版与期刊发表经验”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徐晓明博士、《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朝阳副研究员、《世界经济文汇》副主编王弟海教授、《经济评论》责任编辑彭爽女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王火灿副研究员分别结合各自期刊的特色、选题偏好、格式规范等内容,介绍了专著出版与期刊发表的相关经验。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分论坛上,与会者分别围绕着“财政政策与经济质量”“税收与政府债务”“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政府购买与公私合作”等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是由我校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系列年度学术论坛,致力于为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的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