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八埭头"将退出历史舞台 外号"杨浦南京路"
“八埭头”———这是一个只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杨浦人才知晓的地名。作为平凉西块的代名词,这里曾是最具上海老弄堂风情的旧时里弄之一,更一度繁华至有“杨浦南京路”的外号。记者昨日从杨浦区了解到,目前该地区正进行旧区改造,下半年就会正式消失。不过,改造好的“八埭头”将成为东外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旧日胜景将会重现。
如今,提到杨浦“顶闹猛”的商业地段,少不了五角场。不过,老资格的杨浦人会表示,平凉路上曾经有一个名为“八埭头”的地块,一度被誉为是杨浦的南京路。
资料显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商于此开设诸多工厂,苏、浙农民离乡抵沪谋生者逐年增多,1908年,天主教会在韬朋路(今通北路)上,造了八排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以供工人、小贩和低级职员居住。因为在吴语之中“八埭”即为“八排”,“八埭头”由此而得名。
此后,平凉路、福禄街陆续建成一批旧式里弄,人气渐足,繁华日盛,以通北路、平凉路交汇处为中心,东到许昌路、南近杨树浦路、西至景星路、北迄唐山路,“八埭头”之名不胫而走,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商业街市。
八埭头声誉日隆的鼎盛时期,曾汇集了几十家商户,包括著名的和丰泰百货店、协泰祥布店、宏大鞋帽店、同保康国药号、大同南货店,还有米店、酱油店、照相馆和典当行……说它是老杨浦的南京路,一点都不为过。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八埭头”逐渐成为了上海“穷街”的代表。这一区域街坊大多为旧房危屋,设施简陋,人口密度高,困难群众多,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昏暗、潮湿的危旧房屋里,多户人家共用一个灶间,烧水做饭有的仍用煤球炉。由于开发成本太高,房产商一度对平凉西块旧区改造都望而却步。
为造福“穷街”居民,改善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建设步伐,上海市和杨浦区两级政府落实了百亿元动迁资金和房源,纳入政府土地储备,用于杨浦知识创新区和浦江滨江带的开发建设。据了解,“八埭头”地块的动迁改造将分三期迁出9个居委会的1.6万余户居民,涉及人口近5万人,还将迁出企业369家。今年下半年,“八埭头”的旧改就将基本完成,而未来其“杨浦南京路”的胜景有望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