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准备:融于孩子生活的自然过程
新的学年即将到来,又有一批孩子将要跨出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面对这一步,有的家长毫不在意,认为“不就是上个幼儿园嘛”。更多的家长则产生了各种顾虑,甚至焦虑的情绪:孩子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里不会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怎么办?孩子会不会跟不上其他的小朋友?……
从长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来看,上幼儿园对幼儿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作为家长,有必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帮助孩子在情绪情感、生活习惯、生活自理以及交往能力等方面做一些适当的准备。
重视而不失淡定
近日,笔者接到了一个多年没有联系过的同学的电话,她的孩子今年9月就要上幼儿园了。这个电话持续了一个小时,通话过程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我的孩子不大善于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动不动就要抢人家玩具,这样到了幼儿园会不会一天到晚闯祸啊?”“老师说一个班级有30个孩子,这样肯定照顾不过来,这段时间我一定要让他学会穿衣服、穿袜子、穿鞋子。”“我想去给他报一个英语班,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报了。”……
其实,这样焦虑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根本不把孩子入园当一回事,认为开学时送去幼儿园就好了。这两种心态都不可取。
入园是幼儿的关键事件
3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教养,有其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并且基本上家人都是围着自己转的。而到了幼儿园,幼儿将来到一个集体的环境,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幼儿园环境、老师、保育员和同伴。对于各方面发展尚弱的幼儿来讲,这种变化往往超出了其认知和能力的范畴,挑战是巨大。
此外,3岁左右的幼儿一个显著特点是,依恋感非常强,依恋的对象就是主要照养人。进入幼儿园,幼儿势必会与主要照养人分开,从而产生分离焦虑这一情绪体验。这是每一位家长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对于入园适应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入园是幼儿人生中的关键事件之一,它是幼儿发展的良好契机,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家长才能积极地面对幼儿的入园问题。
切忌过分焦虑
常常听到有人说“入园是孩子的一个坎”,这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说法,正是这样的说法才导致了很多家长无视入园的积极教育价值,而直接看到不利的一面,进而导致焦虑的产生。
家长有一些顾虑和焦虑也是正常的,但如果过分焦虑,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孩子,直接导致孩子焦虑情绪的产生或加重。同时,在进行入园准备时,家长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孩子是主体,家长是帮助孩子进行入园准备,但不是替代,应当相信孩子有能力应对一定的变化。
积极地顺应孩子
有位妈妈为了给孩子做入园准备,提早两个月在家里设立了奖惩表,分成吃饭、睡觉、大小便、洗脸刷牙、哭闹5项,每项达到要求,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一周达到25颗以上,可以外出参加活动。
这位妈妈可谓用心良苦,虽然可能会对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做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奖惩的方式让幼儿将行为与奖励物(外出参加活动)直接相连接,而非关注行为本身的意义。此外,惩罚也很可能会让幼儿对上幼儿园产生负面的印象。
引导幼儿产生积极的入园愿望
入园准备,首先要让幼儿产生积极的入园愿望和情感。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如带孩子到将要上的幼儿园看看里面的设施玩具、感受哥哥姐姐们活动时的快乐;让孩子参与物品(书包、衣物、鞋子、床品、小玩具等)准备的全过程,并允许他们有选择的权力,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物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或做上标记;和孩子一起聊聊在幼儿园可能会发生的开心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准备并接待老师的家访,等等。当然,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要过于美化幼儿园,避免孩子在真正入园后可能产生的心理落差。
避免强化性训练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3岁前的幼儿是“按照自身的大纲”来学习和发展的,越是小的孩子,自然成熟对其发展的决定作用越强。因此,在早期教育中,顺应婴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速率,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但有的家长为了所谓“充分”的准备,对孩子开展强化性训练,要求孩子熟练地掌握穿脱衣服等自理能力,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一方面,幼儿园阶段,特别是小年龄的孩子,重要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就是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讲,学会某一项自理的技能是其成长的标志,他能从中体验极大的成功感,但强化训练不仅无法让孩子体验到这种自我成长的快乐,相反很可能会让孩子将其与负面情绪相联系,产生类似于“厌学”的心理。
有意但不刻意
每天的“入园准备时间”到了,妈妈拿出了关于入园准备的“经典”绘本,给孩子念了起来。但不知为何,孩子不喜欢这本绘本。为了完成入园准备的这一安排,妈妈一定要让孩子看完才能做其他事情,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这位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入园准备,专门辟出了“入园准备时间”。其实,入园是孩子生活经历中的一部分,入园准备的内容大多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入园准备活动应尽可能地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真实情景下的体验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总的来说,家长在孩子的入园准备中应遵循“重视不失淡定,有意但不刻意”的原则。
营造一致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中,入园准备并不只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其他的成人也应参与进来,特别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爸爸,更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成人间的一致性非常关键,有必要大家一起来分析孩子的发展状况,聊一聊入园准备这件事情,并达成一定的共识。家庭成员,特别是爸爸的参与,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长大了,有能力去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都是爱我、关心我的,他们都支持我上幼儿园”。
养成自理能力和习惯节律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须形成一定的生活节律,如睡觉起床、午睡、三餐及点心等要有规律,并且逐渐与幼儿园的作息相匹配。其次,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坐定位子进餐等。最后,形成一定的自理能力,如大小便基本能自我控制、自己用调羹吃饭、简单衣服鞋子的穿脱等。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需要在长期的教养中关注的,是一个细水长流、水到渠成的过程,临时抱佛脚并不可取。其次,家长切忌包办代替,要鼓励孩子去尝试。在入园准备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要强迫,引导孩子形成积极而非消极情绪。
形成初步的交往意识和方法
入园准备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形成初步的交往意识和方法。幼儿园是幼儿面对的第一个小社会,初入幼儿园,孩子面对的是陌生的成人和对他来说大量的陌生同伴,要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必须跨出交往这一步。
与同伴的交往,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小区广场等地方与其他同龄孩子一起玩,让其在自然情景中学习交往。在此过程中,家长不宜过多干预,哪怕孩子之间产生了一些冲突。与教师的交往,因为缺少真实的情景,则可以在家里以孩子喜欢的角色游戏、阅读等方式来进行,帮助幼儿理解成人基本要求的话语,学习一些打招呼等礼貌用语,学习在自己不舒服、想喝水、想上厕所时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等。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