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风采巡礼]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创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3.01.2015  14:01

[编者按]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学校党建工作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特推出“党建风采巡礼”专栏,展示各院系、直属单位、附属医院在党建工作中的成绩和风采。

——这是一家本市唯一的精神科三级甲等医院,拥有一支承担精神卫生领域医、教、研、防各个方面重任的优秀团队。

——这里的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病人的“病耻感”和被歧视使病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医院党支部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使医务人员的服务从病人一直延伸到病人的家属。

——这是一个人人需要心理健康的时代,据卫生部统计:中国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数约有1.6亿,治疗率不到10%。精神卫生工作者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本市唯一的精神科三级甲等医院,承担了精神卫生领域医、教、研、防各个方面的重任,近年来医院专科声誉在全国精神专科排名第二、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精神专科医院第一,在精神卫生领域具有引领作用。中心党委下属18个党支部,417名党员。其中在职党员254人,学生党员29人。中心党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增进和谐的作用,根据各党支部内业务特点、党员特长以及群众服务需求等,找准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建立了党组织建设的“单位化”向“社会化”、“政治化”向“需求化”、“单面化”向“共建化”以及“传统化”向“人性化”的“四化”党建模式,通过以“党员志愿者服务”的实践形式,突出了党建工作的特色性和创新性,拓展党组织的服务新功能,凸显出党支部活动鲜明的自身特色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显著特点。形成党委组织领导,支部上下联动、党员和群众齐心参与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探索实践。        

基层党建向“社会化”的发展探索

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党组织要从固定的行政化的单位体系内,融入到社会中去,承担起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对此,中心党委通过党员志愿服务形式,发挥党员履行社会责任职能。        

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12320-5”工作站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增加,自杀倾向和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与日俱增。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承办的“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12320-5”(简称“心理援助热线”)已经成为市政府为社会提供公益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平台。“心理援助热线”的服务团队也经历从党员骨干、志愿者招募、党员服务集体主持的建设过程。这是一个向全社会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热线服务项目。心理援助热线自开通以来,电话咨询20万人次,其中包括近200例存在自杀危机的来电求助。目前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该服务项目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做到了专业性高,社会覆盖面广,管理规范的党员服务集体。心理援助热线以便捷的形式、高质量地服务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誉。        

同样受社会广泛关注的还有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为了使青少年身心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同时也为了让更多家长认识到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于2012年通过枫林社区的区域化大党建平台合作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招募党员志愿者每周二下午向街道内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为了使平台更加贴近家长、走近青少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还组织骨干前往枫林街道的社区和学校,通过“社区健康大讲堂”、中(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形式,每年为居民和学生举行相关心理讲座2-3场,受到学生和家长广泛欢迎。        

基层党建向“需求化”发展的探索

基层党组织无论是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还是政治核心,其作用就是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如何把党的政治性,通过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是各级党组织创新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镜之家”病友联谊会公益讲座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精神科专科医院,深刻感受到精神病人在社会上经常受到歧视,造成病人有一种强烈的病耻感,很多烦恼和困惑不得不深埋心里,除了药物,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心理和社会支持与帮助。在心境障碍科主任的倡议下,中心第一党支部成立了心境障碍病友联谊会“心镜之家”。“心镜之家”从病家需求出发,以“公益性”、“服务性”和“创新性”为核心思想,采用大型义诊、公益讲座和团体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的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每月一次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帮助,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活动中,青年党员、积极分子都主动请缨,并根据各自的业务特长,分别承担心理治疗师、公益讲座讲者、疾病知识宣传员、心理测评员、医务社工、体检护士等不同角色,为病家进行服务,既锻炼了业务,又得到了病家的认可。此项工作开展四年多来,共举行大型义诊3次,公益讲座50次,团体心理治疗50次,参与人数累计1100多人次,成为了病人们学习知识、守望互助的温馨平台。随着“心镜之家”的影响不断扩大,加入的病友也越来越多。“心镜之家”党建新模式不仅推动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建设,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认可,提高了党员活动的参与率和实效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也体现了精神卫生服务的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造福于病家。        

记忆减退是老年性痴呆早期的核心症状,但由于病家认知度低,早期不被发现现象比较普遍,以致病人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为了更好地为老年记忆衰退病人服务,中心第三党支部所属老年一科利用自身优势,从2008年开始免费举行“老年人记忆障碍”服务项目,至今已有6年,团队党员参与率100%,每周六下午1:30-4:30风雨不改的老年记忆障碍咨询与义诊服务,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已经有2000余例老人及其家庭从中受益。此项目受到上海市慈善基金的资助,并获得社会的积极反响。        

基层党建向“共建化”发展的探索

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大量工作需要通过合作来实现“多赢”。基层党建工作同样需要走出“围城”,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在提供服务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合作的深化。        

党员医务人员为武警官兵开展心理辅导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保障上海城市安全稳定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武警部队担负的任务日益增多,许多独生子女出生的新兵在接受严格的训练中、战士们在高压力的执勤中、一些即将退役的士兵在为去留的烦恼中,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同时,武警官兵吃苦耐劳、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也是我们医务人员学习的一部好教材。2014年6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与上海武警总队一支队七中队结成共建协议,中心根据部队要求定期组织党员医务人员为武警官兵开展心理辅导,而武警官兵将在国防教育等方面为中心开展宣传教育。半年来,中心已安排了高年资医师为武警官兵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尤其是部队在接受重大任务前对士兵进行心理减压和疏导,安排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武警官兵也为中心的安全保卫部门开展业务培训。双方以共建为平台,找准共同的着力点,使两单位的的共建活动呈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态势,既深化了双拥共建活动,又是一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实现党建“一盘棋”的双拥共建模式,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团结。        

基层党建向“人性化”关爱的发展探索

党建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其基础和根本还是“”。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员工较其他医学领域员工承受着更多的工作压力,精神障碍患者则是社会上最为弱势的群体,承受着许多偏见和歧视。因此探索人性化关爱在该领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心灵驿站”开展团队心理辅导

精神科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医护群体,不同于传统医院的护士,她们长期面对的是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强迫、焦虑等现象。从2013年9月起,为舒缓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体现支部人性关怀,中心第二党支部成立了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团队,创办了“心灵驿站”。驿站由13名来自行政、护理、医疗的志愿者组成,本着“尊重理解、真诚保密、助人自助”的原则,为每一位来访的护士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目前,“心灵驿站”已为51人次进行心理咨询,7次团队心理辅导。同时,党支部突出服务主题,开展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分别创建了多个服务品牌:“一帮一,一对红”,即与新护士结“对子”,随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上遇到的难题;“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在第一时间为受到病患和家属的恶语甚至是暴力的护士姐妹提供心理安慰;“胜利就在你的下一步”,为护士姐妹提供有关工作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组织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团体心理减压,最后达成了共识“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的困难将成就明天的成功”;“在阳光下播撒爱,在心灵中传递情”,每月组织小组例会,邀请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进行督导。党支部通过建立“心灵驿站”,体现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人文性,加强了职工和党组织的凝聚力。        

对于住在敬老院里的老年人来说,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他们中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中心第六党支部走近徐汇枫林第二敬老院,与敬老院结成长期合作建立“敬老服务协议书”,定期为老人们进行心电图检测、个别心理访谈、心理讲座、相关心理检测等,为老人们做精神陪护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健康、乐观地生活,体现了党组织建设的人性化服务。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特点和外在需求,将“社会化”、“需求化”、“共建化”以及“人性化”的要求作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深刻把握“服务型”党组织的内在要求,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服务医疗卫生改革,服务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群众和患者上来,创新支部党建工作载体,组织各党支部开展了有自身特色、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心镜之家”公益活动也成为了一种特色化支部组织生活的新形式,被教卫党委系统评为“最佳组织生活案例”。中心党委开展典型案例研究,调查“心镜之家”党建新模式开展前后6个月,党员对支部、群众对党员的满意度变化情况,以及患者和家属、党员志愿者对“心镜之家”活动的满意度变化情况。新模式开展的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党员对支部满意度、群众对党员满意度、病家对活动的满意度和党员志愿者对活动的满意度均有显著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