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 90后的你被“催婚”了吗?

04.02.2017  17:06

  原标题:新春佳节举家团圆,有个话题常被提起,到底满满都是爱,还是絮絮叨叨惹人烦今年春节,90后的你被“催婚”了吗?

  “每逢佳节被催婚”——春节期间,亲属团聚,祖父祖母、姥姥姥爷、七大姑八大姨汇聚一堂,未婚的单身男女屡屡被问及“结婚否”“有对象否”。

  70后、80后曾经吐槽的“催婚”现象,今年是不是轮到90后了?90后是怎样看待亲属的“催婚”?那些不遗余力“催婚”的长辈是基于什么目的而絮絮叨叨“催婚”?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Survey中国在线,进行本次“90后的你被‘催婚’了吗”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样本分为90后的子女组和50、60、70后的父母组。

  子女组的样本选取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的90后,每个城市选取500份,男女性别为1:1;受教育程度分为高中、中专、职校及以下,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月收入以每个城市的平均工资为基准,按一定比例从3000至10000元以上,分为5个层次。有效样本2000份。

  父母组选取有子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的家长,本地和外地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性别比例为1:1。同时,对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进行了合理抽样。有效样本1000份。

  催婚有多少

  春节到了,合家欢聚,其乐融融。然而,每年春节,总有一些“单身族”在网上吐槽“催婚”折磨人,甚至有人准备租个异性朋友冒充“对象”应付家人。这不,今年又有人在网上发文,因为害怕父母“催婚”,定了除夕夜飞往日本旅游的机票,准备和爸妈吃完年夜饭后马上“远走高飞”。于是,有人感叹,春节时分,有一个逃避春节“催婚”的群体,他们在节日期间呼朋引伴,避开回家的方向,逃避“情感负债”的压力。

  “催婚”真如此可怕?

  本次调查显示:样本为父母组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催婚”过的为18.4%;只是随便问问的为30.2%;没有“催婚”的为51.4%。显然,“”与“不催”约各占一半;“”的大部分只是“随便问问”。

  父母随便问问,子女的感受则不同。90后子女组中,表示父母从未催过的为25.2%;表示没有等父母催,自己已经有对象或结婚的为18.0%。两者相加为43.2%。其余的受访者均被父母“催婚”了。21.7%的受访者表示是“不停地催”;近两成表示“已经安排好几次相亲”;2.3%的受访者表示,“不是催婚,是逼婚了”。值得注意的是,表示自己被“逼婚”的受访者,是月收入最高的群体。

  那么,父母“催婚”最猛烈的是什么年龄段子女呢?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表示是在23岁至26岁的年龄段;23.1%受访者表示在18岁至22岁;18.3%的受访者表示在26岁以后;3%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在自己18岁前就开始关心自己的婚姻大事了。

  那么,“催婚”最积极的是谁呢?调查显示:43.9%受访者表示是父母,毕竟儿女终身大事,父母最操心;其次是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有20.9%的受访者选择,这也是子女最反感的“催婚”群体,他们认为,“我的婚姻,与你们何干”。之后依次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同学朋友,平辈的兄弟姐妹等。

  催婚烦不烦

  面对“催婚”,年轻的单身者是什么态度呢?28.9%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但能够忍受;27.7%的受访者表示接受“催婚”,因为“催婚”的出发点还是爱;13.6%的受访者表示已经麻木,他们催他们的,我照旧过自己的日子;13.4%的受访者表示很烦,但只能忍受。反应比较强烈的是感觉自己的生活被干涉,以及无法忍受,只能躲远点。或许,约4.3%的受访者就是春节逆行,躲开家人,出门旅行的年轻人了。

  显然,对于“催婚”,还是有一部分年轻人表示理解的。那么,为什么有一部分年轻人对于“催婚”这么反感呢?

  调查显示,“催婚”的方式还是很有讲究的,受访者最反感的“催婚”方式是父母搞“人海战术”,发动亲朋好友来做工作,所谓“见一个亲戚,被催一次,岂不悲催?”其次是絮絮叨叨的言语暴力,“吃饭时说,聊天时说,总之,就是嘚吧嘚吧,除了找对象和结婚,没有其他话题。”位列第三的是不断安排相亲,“根本不管别人的感受,一个节日,紧锣密鼓,有时候,明明知道不会成的,但为了是某人介绍的,为了给某人面子,也要去。”还有就是父母表示“随便问问”的选项,被子女组的不少受访者认为是:“貌似随便问问,其实暗藏玄机。大家懂的。

  有极少数受访者表示,自己遭到了“威胁”,“某年某月,再不结婚,就不要回来了。”受访者表示,“这是要断绝关系的节奏啊。如果是真的怎么办?

  可怜父母心

  父母“催婚”,动机何在?

  调查显示:64.7%的父母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因为看到别人家同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结婚了,有的已经有孩子了,所以才催的;其次,有41.3%的父母组受访者表示,孩子早点结婚,早点生孩子,父母也年轻,可以有精力帮助他们带孩子;位列第三的是,38.6%的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什么事情也不着急,不催不行。还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只知道工作,父母应该为他们的终身大事多考虑,早点生孩子,孩子也身体健康。以后依次为,年龄大了,女孩找男生就难了,男生挑女生的机会也少了。还有少部分受访者认为,结婚的成本会不断上涨,早办可以节约费用。

  其实,父母的苦心子女也是了解的。调查显示:48.3%的子女组受访者表示,父母“催婚”主要是基于自己到了适婚年龄;有30.4%的受访者表示,是父母希望早点有第三代;26.8%的受访者表示,女生被“催婚”的比男生多一点,父母担心女生年龄大了,找对象更加困难;有23.6%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催婚”是希望在自己身体较好的时候有第三代,能够帮着带孩子。

  那么,那些不“催婚”的父母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呢?

  调查显示:位列第一的是“孩子的事情他们自己做主”,有55.1%的父母组受访者选择;其次是“催了也没有什么用的”,34.7%的受访者选择;第三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万一找个不满意的就讨厌了”,23.3%的受访者选择此项。还有两成的受访者表示,问一下是可以的,催不行。当然,还有超过一成的受访者表示,“还没有催,他(她)自己就找好了”。

  有意思的是,尚未催,就已经有对象了,是很多“催婚”家长羡慕的,但“已经有了”的父母也有烦心事,“这么轻易就找了,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真是满满的不放心。

  沟通何其难

  恋爱、结婚、生孩子是生命延续的必然经过,也是永恒的话题。因此“催婚”并非现在才有,过去有,将来还会存在。调查显示,29.8%的父母组受访者表示“催婚”会一直持续下去,选择此项的子女组高达50.3%;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催婚”现象会逐渐减少,父母组为45.7%,子女组为35.6%。显然,即使在不少年轻人的心目中,“催婚”现象是一种必然行为。受访者陈小姐说:“只要我不结婚,父母就会不断‘关心’我。我结婚了,他们会继续‘关心’,只不过是‘关心’什么时候有孩子。再说,他们也只有这点可以‘关心’了。

  一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必然现象,为什么会遭到这么强烈的吐槽?90后的父母方女士表示:“关键是沟通不够。因为沟通不够,双方采用的方法不能被对方接受。

  调查显示:父母和子女在恋爱结婚这个话题上,能够好好聊聊,达成一致的,父母组有25.6%的受访者选择,子女组则为20.0%;聊过,但不能达成共识的,父母组有33.2%选择,子女组则高达49.1%;聊过,但根本无法沟通,父母组为10.0%,子女组为15.0%;表示不聊的,父母组有31.2%选择,子女组则为16.0%。

  调查数据显示,在聊与不聊的感受上,父母组与子女组有一定差别,正如“”与“不催”的感受有差别一样。但是,聊了以后,达成共识的仅在两成左右,还有近八成的受访者反映沟通困难,甚至无法沟通。或许,无法沟通便成了屡屡“催婚”和被屡屡吐槽的催化剂。

  一位70后妈妈对自己的外甥女说:“你不要嫌烦,我那个时候也是反感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但现在想想,她们催得好。你以后会知道的,你也会成为那个七大姑八大姨的。

  当年被人屡屡“催婚”,如今屡屡催人结婚。“每逢佳节被‘催婚’”,真成了春节习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