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心建设:借力科技创新振兴上海实体经济

02.06.2015  06:35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出台。这是上海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新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的一项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中提出,“重点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集成电路制造及配套装备材料、先进传感器及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原创新药与高端医疗装备、精准医疗、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建设”。

  众所周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石,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实体经济体系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意见》中所提出的大飞机、北斗导航、智能汽车等,既属于高端制造领域,同时其中又融汇着世界性前沿的科学技术。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必要将创新与提升实体经济实力相结合,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以科技创新培育现代新兴科技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寻求“再实体化”是国际趋势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把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前三个阶段都是经济处于成长阶段,而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已进入衰退阶段。如纽约、伦敦等世界著名国际大都市,在完成工业化积累之后,几乎都选择了“财富驱动”作为支撑城市后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一模式下,大量的资本从传统制造业行业流向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行业,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城市创新能力不足。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2009年欧盟债务危机,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使得曾经支撑纽约、伦敦等城市发展的金融服务和相关主导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与之相反,柏林、法兰克福等德国的大城市则由于一直以来比较注重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成功抵御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同时发达的实体经济也成为这些德国城市应对欧债危机的“定海神针”。鉴于此,各国纷纷将经济走出低谷寄望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一时间产业结构“再工业化”、经济“再实体化”的呼声高涨。以伦敦、纽约为代表的传统国际大都市也开始了由“财富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逆向转型。相应的,有关国际城市竞争力的关注点,也从高端金融、总部经济,扩大为科技创新功能。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把提升和复兴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目标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普遍做法。

   上海制造业的优势与短板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内核,也是科技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上海是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实力雄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率先经历了工业化的基本过程,工业产值长期居全国首位,具有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创中心的雄厚产业基础和综合性经济优势。

  第一,重点行业市场规模优势明显。上海是我国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地,近代工业发展有15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上海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近50%、核电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大型港口起重机械全球市场占有率70%左右。

  第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较大。在上海产业发展格局中,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是两个主要支柱。全市高技术产业总值中外资企业占比超过90%、利润中外资占比超过70%。上海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都是清一色的国资背景,如宝钢集团已连续11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并连续当选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成为中国钢铁行业唯一上榜企业;上汽集团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2013年第十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85位。

  第三,工业集成配套体系比较完整。上海工业门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例如,在汽车产业领域,上海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整车制造业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业中心、研发设计中心、营销中心,汇集了通用、大众等整车生产厂商,以及生产汽车齿轮、汽车饰件、汽车电子的协作配套厂商和生产摩托车的相关厂商,形成了垂直和水平分工协作的格局。近年来,上海的标准、计量、检测、研发设计等共性技术和生产性服务设施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其制造业综合集成配套能力。

  与此同时,上海也要特别警惕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基础的弱化可能对科创中心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虽然通过引进外资外企实现了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长期积累起来的工业基础实力,不少上海传统的工业品牌消失,特别是随着商务成本的攀升,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困境。目前,上海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各省市的排名已退居前10位之后,在各大城市中,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约30%,制造业存在核心技术缺失问题,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关键零配件都严重依赖进口,已成为上海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卡脖子”因素;本土创新“引擎”企业缺乏成为制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短板等。对此,既要看到制造业基础弱化对科创中心建设的不良影响,也要看到实体经济与前沿科学技术融合后对科创中心的积极引领和推动作用。

   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

  强大的实体经济既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根基,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最终目的。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复兴传统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为突破,以营造创新环境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持续繁荣和强大。

  第一,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面向全球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基于上海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凝练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布局一批能体现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最新理念的产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着眼于建立健全产业自主技术体系,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加快发展智能传感器、量子计算通信、云计算、智能终端设备、智能电网设备、3D打印、机器人、轨道交通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围绕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以新技术带动新服务、以新服务促进新产业,着力培育研发服务业等新的服务型制造业态。

  第二,加快先进技术应用,复兴传统优势产业。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支撑,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造提升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化工等传统产业,重塑现代工业品牌优势。应用新的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原有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原有生产部门的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升级;应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管理体制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的管理结构。当前,重点要推广“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积极培育、开发和推广应用虚拟、智能制造技术,带动一批传统产业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第三,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引领科技产业发展。“引擎”企业或龙头企业是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发动机,能带动相关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带动和组织作用。一个城市只有成长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引擎”企业,才真正称得上是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引擎”企业的形成是以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要给小微企业足够生长空间,给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尊重市场规律,让大量中小企业能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自然发展,通过自然生长、残酷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最终培育出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四,营造浓郁创新氛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促进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和融合,为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生境”。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驱动机制,倡导“专利不等于创新”的观念,引导企业更多地从市场开拓需求出发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改革和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体系,更多地将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市场利润等指标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培育和倡导车库文化、创客文化等创业文化认同,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