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新天:共筑心灵相通之桥

27.09.2014  13:56

  两岸关系在真正进入和平发展的六年来,成果斐然,突飞猛进,受到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六十多年盼望的大三通实现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二十一项协议签订了,尤其是两岸各界人员往来热络,经商、求学、就业、旅游、通婚……交流合作广泛开展,让基层民众得享福祉。然而,近百年两岸同胞聚少离多,误解与猜疑如冰冻三尺,非一日能融。今年爆发的反服贸风潮显示,两岸人民之间包括青年之间的隔膜不容忽视,感情融洽,心灵相通,至关重要。

  两岸商签的服贸协议对于两岸加强服务业的合作迈进一步,对于发挥台湾服务业的优势更如虎添翼。现在服贸协议受阻,台湾的不少业主深感失望沮丧,认为台湾在自毁机遇。有位台湾企业家说得好,台湾政党恶斗,为反对而反对;媒体意识形态作祟,误导民众。大陆本来要亲你一口,台湾人以为是要咬你一口,吓得不敢接受。服贸协议只是个由头,如果台湾民众深层次的心理疑惧和误解不除,则无法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向前进。

  当两岸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岛内绿营曾放出话来,说签后“台湾男人失业,女人嫁不出去,孩子要去黑龙江”,恐吓台湾人民。事实证明纯属奇谈谬论。这次服贸协议商签,又有人说“大陆一百万人将入台湾,挤垮台湾的理发业服务业”,引起台湾个体业者的恐慌,也闹得社会上人心惶惶。其实服贸协议明文规定禁止大陆业者进入。台湾的资讯如此发达,为什么人民一而再地宁愿相信子虚乌有的谎言,也不相信事实呢?这就涉及深层的心理因素。由于大陆崛起迅速,部分台湾人担心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台湾不仅不能保有经济自主,而且还会被大陆控制,失去安全保障。在安全问题上,非理性的情绪性的考虑往往压倒理性的思考和声音。许多的所谓“安全威胁”,大多数不可能发生,少数即使发生也机率很小,影响很小,但是人们往往情绪性地宁愿信其有,似乎这样才能自保。台湾青年掀起的反服贸街头群体行动,更为非理性的情绪火上浇油。群众也好,青年也好,都会在群体行动中扩大从众心理,并被其中极端的思想所引导。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既有理性思维,又有非理性的情感影响,但台湾民众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特别强烈,原因众多,大略如下。1、李登辉、陈水扁二十年的“去中国化”教育。参加反服贸风潮的青年,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在他们的教科书中,大陆与台湾是“一边一国”,孙中山、李白都成了“外国人”。“台独”思想也毒化了整个台湾社会的气氛。2、国民党长期的反共教育与对大陆的敌视恐惧。反共教育使台湾人一直对大陆产生敌意和恐惧。台湾青年担心,崛起的大陆会打破他们的“小确幸”。3、亲美崇美心理。冷战时台湾站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冷战后又全盘接受美式民主和价值观。不少台湾人希望美国保护台湾的安全。4、“去殖民化”不彻底与亲日情感。由于冷战的需要,台湾的“去殖民化”很不彻底。日本右翼一直为“台独”势力出谋划策,让某些台湾人感到“温暖”。当中日关系恶化时,台湾有些人出于对大陆的逆反,情感上倾向日本。5、“中华民国”定位和两岸关系的困境。为了不造成“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两岸的法规都体现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但为了解决两岸政治对立的实际情况,又以“九二共识”处理,达到合作。“中华民国”的定位与两岸关系的困境,在双方没有政治解决分歧之前,仍然会使民众心生疑虑与困惑。

  可见,要使两岸人民手相牵,心相连,决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两岸精英应当多发出理性声音,去说服民众和青年。只要尊重事实,讲清道理,相信能够减少误解,增进理解。然而对于非理性的情感隔膜,只讲道理还不够,还要真情动人,将心换心,最终走向心心相印,心有灵犀,那就什么力量也无法分开了。台湾有个现象,不管出什么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在两岸关系上,如何克服这种现象,让对大陆、对和平发展的“不信者”减少,逐渐转化为互信的“信者”;让“信者”越来越多,使两岸关系的互信不仅有官方的支持,更有最广泛的人民支持的基础。

  在习近平的倡导下,“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愈益深入人心。以亲情化解历史伤痛,以亲情尊重台湾人民对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以亲情让台湾同胞优先分享大陆经济成果,以亲情回应满足台湾同胞的合理诉求。更重要的是,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血脉精神,享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两岸交流合作的目的是建立和巩固命运共同体,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为世界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有位台湾朋友对我说,过去台湾也有充满激情的理想,但现在熄灭了,所以台湾正在沉沦。我说,台湾不应沉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会点燃一家人的希望。“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现在我们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共筑心灵相通之桥,让更多的人在成就民族梦想中也实现自己的价值。亲情无限,有梦最美,相信这定能最终赢得台湾人民尤其是青年的共鸣和感应。(作者:俞新天,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