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者爱泼斯坦在我校发表演讲
2014年9月23日下午,俄罗斯著名学者米哈伊尔·纳乌莫维奇·爱泼斯坦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的会议室发表了题为《帕斯捷尔纳克和曼德尔施塔姆诗歌中的犹太精神传统》的学术演讲。参加讲座的有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师生,这场由文学研究院举办的讲座是庆祝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65周年系列讲座中的第一讲。
在讲座中,米·爱泼斯坦教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教授认为,与俄罗斯诗歌的前辈相比,帕斯捷尔纳克与曼德尔施塔姆的言语似乎更加厚重,有韧性,多语现象更加突出。犹太的与俄罗斯的,血缘的与意识的,乡土与命运复杂地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崭新的,闻所未闻的诗语风格。帕斯捷尔纳克与曼德尔施塔姆根深蒂固的犹太精神传统最明显地表现在:他们诗歌的语言形式、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内在精神与犹太教的两个分支哈西德派与塔木德派的教义与特点的相互契合。
这场讲座别开生面,在场的师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米·爱泼斯坦教授对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教授以一位犹太学者的身份,从犹太教入手来探讨帕斯捷尔纳克和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学,为大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讲座中充满着文化多元化的相互碰撞。正如爱泼斯坦教授所言:认为某一个民族的文化绝对是由本民族的人们所创造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其他民族天才的加盟会给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带来荣誉,民族文化中交叉的形象和语言越是“略有疏远”,那么他们作为世界文化现象就越具有隐喻性和多义性。
【主讲人简介】
米哈伊尔·纳乌莫维奇·爱泼斯坦( Миха и л На у мович Эпштейн ),俄罗斯哲学家、文化学家、文艺学家、语言学家、随笔作家。1950年生于莫斯科,1972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美国埃默里大学文化理论与俄罗斯文学功勋教授(亚特兰大),英国杜伦大学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理论教授、人文革新中心主任。
爱泼斯坦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科学的方法学、后现代主义、诗学、情态哲学、苏联意识形态与哲学理论、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前景等。出版专著30部,发表文章和随笔700余篇,作品被翻译成18种语言。曾获得安德烈·别雷奖(1991),社会发明学会奖(伦敦,1995),国际随笔大赛奖(柏林,1999),因为对俄美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获得“自由”奖(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