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近五成市民看不懂 专家:别拿着报告对号入座
东方网11月20日消息:拿到各类医学检查报告的时候,46%的市民表示看不懂,77%的市民曾因为看不懂而上网去查,各类检查指标的正常值有近七成市民大多不知道。由解放日报通过市民信箱对全市近千名市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市民对各类医学和体检报告的知识比较缺乏。昨天下午,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第20届解放健康讲坛在长宁区图书馆举行,主题为“看懂你的医学报告”。
读体检报告要看实际情况
随着市民对健康日渐重视,体检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祝賊珠教授开门见山,时下许多人对体检仍存有各种误区——有人觉得体检是老年人专利、小毛病没必要反复检查,有人认为一次体检三五年无忧,更有人看到指标高高低低,就万分焦虑、茶饭不思。
专家解释,科学客观对待体检报告,先要熟悉体检的内容。一般来说,体检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拿到化验、检查报告单,首先要核对姓名,其次参考正常范围。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是否意味患了病?祝教授说,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并非所有阳性、升高皆表示存在问题,也并非所有阴性、降低即表示没问题(如前白蛋白降低,提示可能肝部损伤、营养不良等)。所有化验报告均需依赖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检查什么怎么检查都有讲究
不重视,或过于焦虑,针对体检人群两种极端的心态,医学专家有时也啼笑皆非。祝賊珠举例,许多中老年人体检项目中有肿瘤指标,但指标高了并不代表生了肿瘤。门诊里,有的人发现甲胎蛋白(AFP)指标升高,茶不思饭不想,几天就瘦了一大圈。殊不知,甲胎蛋白指标在孕妇中也会升高。专家强调,指标报告对号入座并不科学,有时自己吓唬自己适得其反。
专家尤其提醒,各家医院采用的仪器、试剂盒并不相同,因此,检验结果以及参考值也有所不同。例如,我国的血糖检验采用毫摩尔/升,美国却是毫克/分升,有的海外华侨拿着化验报告看,可能就会摸不着头脑。另外,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的检测结果也各不相同,最典型的如激素水平、血糖等,掐准时间方可达到测量检验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不能排除检验结果存在的实验室误差。
体检的目的还是提前预防
拿到报告,哪些指标尤其重要?龚艳春作为心血管领域医生,给出她的个人意见,“首先要看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反映近期营养状况,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血液性疾病;其次看白细胞,这个指标反映近期是否有急性感染;此外,血小板指标也很重要,它的数值变化直接指导心血管疾病中的用药。”
专家说,现在有一种观念,父母长辈患病,有遗传史者总也逃不掉,这种消极应对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心脑血管的罪魁祸首高血压为例,1959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仅为5%,至2012年患病总人群已达2.7亿人。而且高血压存在明显的遗传特征。但有趣的是,临床仅有20%至30%的病例与先天性遗传有关,70%至80%的患者起病主因还是高钠低钾饮食。专家表示,体检的目的在于提前预防,让患者有的放矢加以干预,实现体检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