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位“一孩”研究“二孩”课题:大哥都有责任感
家里有各种吵闹的弟弟或妹妹?巴不得申请“退货”?为怎么关心教育家里的两个熊孩子而发愁?8位来自世外、复附、华二的高一同学在这个寒假开展了一项“科研”,从00后视角探讨二孩家庭中一孩的心理、性格影响,全新诠释“兄弟姐妹”的定义。
当哥哥压力那么大?
肖希宇是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国际部的一名高一学生,也是个新手哥哥。在一年多前,还正在备战中考的他突然从妈妈那里得知了一个令他有些不知所措的消息。“妈妈敲开我的房门说,我要给你生个弟弟或妹妹了!!”从那时起他就产生了许多疑惑:青春期的自己能否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如果出国深造回来,敲门时弟弟会不会开口叫自己叔叔?
“喜当哥”,是不是压力都这么大?于是肖希宇开始发起一项“高中生科研”,来告诉人们也告诉自己,在家里当老大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另外7位同学加入了这个“超级厉害”的团队。他们有的出生于1999年,有的出生于2000年。团队中,只有肖希宇是个哥哥,其他队员都是独生子女。刚开始听说肖希宇的遭遇时,他们有的好奇,有的羡慕,有的“呵呵”。8个人的团队充分发挥了各自所长,由“技术宅男”通宵达旦地设计问卷,“颜值”高的“厚着脸皮”一家家单位找上门去求合作,擅长说话的就到医院门口去拦二胎“大肚皮”,还有心灵手巧的负责做微信公众号。
他们给团队起了个名字Bro鄄sis,取自英文的Brothers和Sis鄄ters,“科研”的题目是《单独与全面二孩放开后二孩家庭中一孩的心理特征研究》,研究主题是二孩家庭中一孩的心理影响和干预,希望能通过“最学术最真实最有趣”的理念,用高中生的视角研究社会容易忽视的问题。
自今年1月21日-2月21日,1531名家长完成幸福感问卷调查,127名家长完成了人际敏感度调查,115名家长完成了责任感问卷调查。
弟弟来了生活更热闹
相差十几岁,突然家里多了一个爱哭爱闹的弟妹,“老大们”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肖希宇说,他的弟弟17个月了,已经会敲自己的门,这让他有时很抓狂,因为自己需要空间。可是,弟弟也是健身好道具,没有什么比抱孩子更练臂力了。有了弟弟,肖希宇好像迅速长大了,也更加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有一天,我妈妈特别累,对我发脾气,我想和她吵,要知道青春期的少年也不是好惹的!可是,我一眼瞥见哭闹的弟弟,突然想到她应该也是这样把我带大的。于是,好男不跟女斗了,就由她说吧。”肖希宇甚至开玩笑说,“喜当哥”之后,青春期都不发飙了。
接受访谈的高一学生小叶说出了自己的故事:曾经平静的生活被新出生的弟弟完全打乱了。小叶说,在弟弟出生前,他生活很规律,上学放学,写作业,周末跟父母去散散步,看看电影,有时候也到近郊玩一玩。但有了弟弟之后,小叶家周末很少出去玩了,因为每次出门都要带上好多弟弟的东西,比如尿布和奶瓶,会比较麻烦。虽然一家人出去玩的时间少了,但小叶说他的生活反而变得更丰富了。吃饭的时候,弟弟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还会做鬼脸,还可以跟弟弟一起听歌,一首汪峰的《春天里》竟然也能起到哄睡作用。这些改变让小叶觉得生活更热闹更美好了,并且个人自由度也比之前多了不少,其实弟弟也没那么可怕。
初步调查结论已经成形
这个项目目前已经收工,一些初步结论已经成形,譬如二孩刚出生时一孩心理或多或少会有落差出现,这种落差主要包括出生前期待和欣喜,出生后失宠失望;出生前抵触反感,出生后喜爱接受。一段适应期过去后,大部分的二孩家庭都很幸福,很少有出现一孩二孩之间矛盾激烈的家庭,孩子们的幸福感和责任感测评普遍评分较高。
在不喜欢弟妹的原因中,排名前三位的理由是抢夺妈妈的爱、吵闹、影响自己原本生活学习状态。而位列喜欢弟妹的前三大理由则包括,弟弟妹妹很可爱、他们能和自己一起玩、日后能同甘共苦。
为了更深入地从社会学角度探讨问题,8个小孩还像模像样地专访了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教授。段涛告诉记者,这是他迄今为止接受过的年龄最小的访问者。他认为,二孩政策不仅涉及生,还有养和教育问题,原来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突然增加家庭成员后,必然会有种种不适应的阵痛。这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要防止由此衍生出新社会问题。他表示,00后能以主动姿态探讨这一政策,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坦然面对问题,才能诚恳地解题。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