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笼黄浦江大闸蟹开捕上市 产量价格基本稳定
正值菊黄蟹肥之时,受前期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今年是大闸蟹“小年”几成定局。不过,“阿拉”自己的大闸蟹似乎还挺给力,不仅产量保持稳定,大规格蟹(指3两以上母蟹和4两以上公蟹)的出塘率还能达到五成以上。昨天上午,今年第一笼黄浦江大闸蟹正式开捕,这种“腿长个大”的活水螃蟹将陆续爬上市民餐桌。
12年育种而成河蟹良种
从外表看,黄浦江大闸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色泽油亮的特征,公蟹的大螯厚重而有力。相比其他区域的大闸蟹品种,黄浦江大闸蟹的腿普遍更长。当然,有了“高颜值”,更应该有美味的“内在”。据了解,黄浦江大闸蟹以个大、肉厚、膏黄、味鲜为特色,多年来,不仅闻名沪上,还连续六年在全国河蟹评比大赛中获得金奖。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蟹”,黄浦江大闸蟹生长的地方可不一般。该品种的大闸蟹产自上海西南黄浦江水源地保护区,良好的水质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极适合河蟹生长。对于普通上海市民来说,阳澄湖蟹、太湖蟹乃至崇明蟹都可谓耳熟能详,唯独黄浦江大闸蟹,可能还是近几年才有耳闻。事实上,黄浦江大闸蟹的养殖确实并非一帆风顺。水产专家告诉记者,黄浦江大闸蟹本是沪郊名产,不过,自上世纪80年代前后,却因故一度停止了养殖的脚步,导致这一品种几乎无人问津。直到2007年,在松江区水产良种场和上海鱼跃水产合作社的共同探索下,选用了经过12年育种而成的第五代河蟹良种——“江海21”。经过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联合攻关,终于在近年恢复了20年前长江系大闸蟹具有的腿长、额齿尖的优良特征。
塘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
接下来要推广生态养殖,水质首先有讲究。据了解,浦江水入塘前,都将经过二次生物净化处理,通过水草的精细化种植,犹如铺设了一层绿毯,对水质改善大有帮助。同时,根据高、中、低等水层区域不同,以水车式增氧机、循环水增氧设备为主的立体式增氧方式,不但使水环境形成了良性微循环,还模拟形成了自然界的潮汐现象,使生态养殖环境得以更大程度还原。
这一系列生态技术的形成,得益于上海市河蟹技术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对于水质、水草以及饲料等多方面的研究,因地制宜,最终形成了“稀放蟹种、池塘种草、底部增氧、颗粒饲料和鲜活饵料相结合,全程不用渔药”的生态养殖“松江模式”。
黄浦江大闸蟹价格稳定
到今年,黄浦江大闸蟹的人工养殖已有近十年时间。在松江浦南地区,以上海鱼跃水产合作社1182亩大闸蟹主产养殖区为中心,带动着附近1100多亩养殖户,区域化生态养殖大闸蟹,已成为该区水产产业的重要部分。
据悉,受今年夏日雨水多,立秋后气温偏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大规格成蟹的产量普遍有所减少,价格相比去年则上涨了约两三成。从目前的捕捞情况看,黄浦江大闸蟹今年主产养殖区的总产量约在7.5万公斤,相比去年稳中有升,且大规格蟹的出塘率达到五成以上。“预计今年约有一半产量将出口外销,大规格蟹则将主要留给申城市民尝鲜,价格上基本与往年持平。”养殖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小知识]
各种大闸蟹的特点
●阳澄湖大闸蟹:又名金爪蟹。产于苏州阳澄湖。蟹身不沾泥,俗称清水大闸蟹,体大膘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肉质膏腻,十肢矫健,置于玻璃板上能迅速爬行。每逢金风送爽、菊花盛开之时,正是金爪蟹上市的旺季。农历9月的雌蟹、10月的雄蟹,性腺发育最佳。煮熟凝结,雌者成金黄色,雄者如白玉状,滋味鲜美,是享誉中国的名牌产品。
●太湖大闸蟹:生长于太湖水域。其背壳坚隆凹纹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脐,雄尖雌团,内有硬毛。蟹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腴美异常,辨别太湖蟹可从“青壳、白肚、金爪、黄毛、体壮”这五个特征入手。
●黄浦江大闸蟹:目前主产于上海西南黄浦江水源地保护区的松江泖港三泖大闸蟹养殖基地,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色泽油亮的品相。与其他大闸蟹相比,更具有的腿长,额齿尖的特点。品尝起来肉厚、膏黄、味鲜。
●崇明蟹: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河蟹的洄游特性形成了崇明水域每年特有的“蟹苗汛”,也使崇明成为长江水系河蟹的故乡。资料显示,崇明蟹已有数十年的养殖生产历史。崇明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膏脂丰满、肥满度高、味道鲜美。
大蟹难觅,全靠小蟹撑市面
国庆节后小蟹售价跌三成,仍难卖得动
记者近日从本市的大闸蟹市场了解到,国庆节后小蟹售价纷纷下跌,下跌幅度高达三成。一些蟹商为蟹滞销而发愁,为卖蟹而担忧。
记者近日来到菜市场了解情况,发现小蟹占七至八成,三两以上母蟹和四两以上公蟹很少。宁波路菜场一位摊主告诉记者,今年大蟹特别少,他们在批发市场很少能拿到三两以上的母蟹和四两以上的公蟹。“没有大蟹只能拿小蟹,因此今年小蟹上市特别多,我们是在靠小蟹撑市面。”
同样是小蟹,记者昨天请唐家湾菜场一位蟹商比较今年与去年蟹的肥壮程度,该人士拿起蟹掂量,翻起蟹肚看了看后表示,“今年的蟹蟹肚不够凸起,蟹的老结度也不如去年,今年蟹的肥壮程度不如往年。”他同时预判,总体上(包括进入11月和12月后)今年大蟹的数量和蟹的肥壮程度都将比往年逊色。
对于蟹商而言,小蟹多大蟹少并不是主要方面,今年10月让蟹商和蟹摊们最感担忧的是蟹卖不出去。记者昨天在本市多个菜场采访,蟹摊们愁眉苦脸地感叹,今年小蟹难卖,不少小蟹因为卖不出去而死亡,只得白白扔掉。
同时,马大嫂对大闸蟹感兴趣程度也有所下降。在宁波路菜场采访中,多名在买菜的马大嫂反映,今年大闸蟹的蟹味不浓,小蟹不壮不肥,而大蟹少价位高,因此,他们买蟹的次数和数量均有所减少。
已经在太湖有10多年养殖历史的一位老蟹农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气温特别低,夏季气温特别高,导致大闸蟹生长严重受挫。“大闸蟹适合在22至28摄氏度之间生长,今年的气温使得大闸蟹生长期推迟,进入10月之后,大闸蟹的各项指标都不如往年。”
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马旭洲分析,今年到了10月,大闸蟹进入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脱壳,温度却降至20摄氏度,这种气温对于大闸蟹以后的生长也非常不利,因此,10、11、12月份捕捞上来的大闸蟹是否会像往年那样肥壮,他表示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