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基础学科优势,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记理学院以基础学科竞赛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5.05.2015  23:47

        新上海大学组建20 年以来,始终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2014 年,上海大学入选上海市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学校,以“推动改革、提 升质量、规范行为、彰显激励”为宗旨,吸引骨干教师将主要精力回归本科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基础性研究型学院,理学院紧紧抓住我校实施激励计划的重要契机,在长期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基础学科竞赛为牵引,注重课内外联动,逐步探索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脚踏实地,依托基础学科 树立人才培养理念
2 月 6 日至 2 月 10 日举行的2015年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理学 院、通信学院、机自学院、管理学院 等77 组共231人参赛,历经4 天4 夜奋战和一个多月的比赛评审,我校 参赛队伍凭借良好的团队合作,通过 激烈角逐,最终获得3 组一等奖、10 组二等奖、64 组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理学院数学系教学副主任杨建生介绍,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美国自然基金协会和美国数学应用协会共同主办。自1985 年以来,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功举办29届,大赛每年都吸引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国际国内著名高校的优秀学生参与奖项角逐。我校学生近年来在美国数 模竞赛中表现踊跃,2013年至 2015 年共有10 组获得一等奖、24组获得二等奖、106组获得三等奖。杨建生认为,竞赛成绩是同学们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理学院专业老师辛勤耕耘的结果,更是长期以来理学院重视学科竞赛和学生课外培养的良好印证。
  理学院多年来坚持全面育人为本,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求创新、重实践”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发挥基础学科优势,依托学科特点,在鼓励优秀中青年教授站在课堂教学第 一线从事骨干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 积极把人才培养的重点延伸到课堂 外,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与引领学业深造等方面,积极搭建科创、学科大赛(如挑战杯、数模)等育人平台,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基础性 学院在我校本科生育人过程中的重 要性。
  近年来,理学院不断加强大学生 学术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大学生学术创新七大机制,即:政策保证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教师指导机 制、基地支持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学术活动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以建设学生专业社团为着力点,以科学学术 活动、提前进教授实验室(课题)、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国际著名大学访学计划为重要抓手,大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逐渐形成“学校关心、学院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唱戏”“四位一体” 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学院连续多年实施“优秀生培养计划”,借助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学科竞赛和学术社团建设等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国际国内数模竞赛、美新杯竞赛、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上海市化学实验竞 赛等各类学术竞赛中都取得了优良成绩,也涌现出一批好老师。

   乘风振翅,结合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课外培养
理学院数学系2013级学生陈思祺在参加完数模竞赛后谈到自己最大的感受,一方面是参加竞赛时几天几夜的奋战让自己记忆深刻,另一方面是平时参加的各种学术讲座让自己收获良多,最大的收获则是与数模 社团的指导老师建立了长期的联系,“老师会经常帮助我们解答一些不懂的问题,同时也帮助我们规划时间分配,对我们的模型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不仅完成了数模竞赛,更收获了很多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和陈思祺一样,众多参加数模竞赛的同学都成为了上海大学数模社团的社员。在这个社团里,他们每周举办专题培训及学术研讨活动,通过上课、模拟竞赛、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数学专业知识、计算机运用、论文格式等方面的学习。
  社员们还参加社团组织的竞赛冲刺辅导讲座、大赛选拔赛、经验交流会等,开展校际交流,与复旦、交大等进行互访,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都大大提高。一位数模社团的 社员说,“作为数学系的学生,我们也 不得不承认那些数学符号的晦涩,但当我投入到数模的战斗中,看着自己可以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才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 到数学无穷的力量。同时,数模竞赛也激励着我们学好这门基础学科,掌握好这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理学院正是以“崇尚科学、追求 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为着力点,努力实践“学生的培养更重要在课外”的钱伟长教育思想,积极构建如专业社团、学科竞赛等多样化的课 外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理学院作为承担 全校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基础学院,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所 做的有益尝试,也成为我校试点实行 骨干教师激励计划的重要基础和特色。
以课程改革为先导,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从2011 级开始,理学院首先在课程上进行改革,杨建生说,以数学系为例,理学院开设了如“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 (强)”、“图论与网络 流”等一批具有创新实践的课程。 2014年,学院更是搭建了数学物理方程、复变函数与常微分方程等5 门学院平台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强调厚基础、宽口径、课内课外联动、案例教学。其中,部分数学实践类课程更是采用项目或者案例方式让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解决 问题的科学精神。这种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潜力激发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以专业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理学院数模社、 化学实验进阶社、格物社、力志社等四大专业社团不断壮大,涵盖了包括理学院、机自学院、材料学院、通信学院、社区学院等众多理工科学院的学生,甚至还有部分文科学院的学生。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刘亮介绍,理学院四大专业社团以 学术活动、提前进实验室(课题)、 参与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 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在专业骨干 教师的支持和参与下,形成了“学 院搭平台、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担主角”的师生互动局面,规模初现、 成效卓越。社团活动定期化、多样化,采取室内讲座和户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培训辅导,邀请教授、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并 联合各学科开设了“数学前沿大讲堂”、“力学教授讲堂”等系列教授 讲座,深受学生喜爱。
  以高端讲座为抓手,培育学生科学精神。长期以来,理学院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知名学者, 打造院士高端讲座,探讨理工科专 业前景,增强专业学科兴趣,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中 科院林群院士、沈学础院士、袁亚湘院士、全国数模领军人物谭永基 教授、鲁习文教授等都曾被邀请讲学。院士高端讲座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较强的理论分析 能力、敏锐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才能和领袖潜质,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兼备数学严密性、物理直观性和理工融通能力的人才。理学院举办 的“当代科学前沿讲堂”,至今已举 办 202 期,并鼓励本科生积极参 加。2015 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 等奖获得者张俊在谈到自己获奖体会时说,“在参加了多次学术讲座之后,我更加深了对‘数学是模式的科学’这一观念的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揭露了我们世界的 随机性以及随机背后蕴含的大量统计规律;运筹学将很多现实中的调度问题、生产问题等提炼成精简的模型,将人类的决策蕴含在几个数学符号之中。这些体会不断地滋润着我的数学建模思维,学科之间是互通的,学科思维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数学建模思维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思路一旦形成,我们便可以将它运用到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这也许就是模式的魅力所在吧。
  以学科竞赛为牵引,鼓励学生 勇攀高峰。基础学科竞赛是本次骨干教师激励计划的八项任务之一,也是理学院检验学生专业知 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抓手。理学院教学院长陈玺教授介绍,理学院长期坚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基础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在竞赛平台上大展身手,勇攀高峰,并通过日常培训和竞赛指导两个阶段来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在日常学习培训中,学院通过各类专业社团,组织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能 力、特长,采取专题内容的集中辅导、案例分析、启发式研讨,使学生逐步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竞赛打下良好基础。学院还不定期举行竞赛教学研讨, 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传达学科 竞赛思想、更好的指导学生参与 学科竞赛等问题。在竞赛指导过程中,每一次学科竞赛,学院都高度重视,组建竞赛指导委员会,通过赛前积极动员、认真选拔、组织 培训、模拟演练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在实战中“踢好临门一脚”。
  2013-2014 年,学院获得国际工程力学竞赛理论比赛团体第二名,个人一、二、三等奖各1 项;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6 人、二 等奖17 人等。据悉,理学院2013 年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市级及以上获奖 60 组 (人),2014 年提高 15% ,达到 69 组(人)。近日,2015 年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又捷报频传。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这些学术竞赛不俗成绩的取得,正是理学院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提升专业素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的结果。
           紧抓契机,加强战略部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理学院党委书记盛万成教授介绍,为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理学院及各系党政高度重视,学院加强教学与学工联动,学科层面设立指导小组,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切实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运行。
  早在2008 年,理学院就建立并逐渐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打造了一支由班导师、励志导师和 学术导师组成的多元化导师队 伍。近两年来,学院全面深入推进 导师制,导师队伍结构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包括党政领导、教授 以及优秀的博士生、研究生都加入到本科生的导师队伍中来。一批优秀敬业、有奉献精神的专业 教师积极参与,为导师制工作的 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导师们利用学科优势,定期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思想 引导和生活辅导;全面关心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杂志上发表 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在导师的 指导下,组建科研团队申请校级、 市级和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钻研精神。
  2011 年,配合学校大类招生改 革和通识教育的开展,为了更好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学院以学生科创为抓手,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教授参与到本科生的科创中来,并不断颁布一系列科研创新教师奖励制度,设立科研奖项,奖励参与到本科生科创中 来的专业教师。2012 和2013 年,理学院院长奖就连续两年颁给了夺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的学生赵浏、马俊伟和指导教师李春举。
2014 年,我校入选上海市骨 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学校, 并着手对激励计划进行了部署, 以此作为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 理学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通过强化教师的岗位职责、考核评价 体系以及保障措施等举措,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来促进教师进一步 参与本科生课外培养和科技创新,不断深化本科教学方法改革, 构建课内外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理学院将继续发挥基础性 学科优势,集中精力做好激励计 划各项具体工作,抓好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全面提高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上海大学的 试点计划实施作贡献。

                                                                                                                                                                                                  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