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沪举行

07.02.2018  16:42

 

2017年12月10日,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主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全国设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的主要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围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进行探讨。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教授主持研讨会。

王桂新在致辞中简单回顾了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指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迅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集思广益,认真讨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前身为人口经济学。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调整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二级学科人口经济学。最早设有人口经济学博士点的高校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同时也成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设置最早的4所高校。至今设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已迅速发展到50多个。作为一个新学科,尽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迅速,但存在不少问题。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指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目前发展存在明显的“四无”问题:一是无联系,没有全国性的学会活动,学者之间互相不认识、无联系;二是无边界,研究领域没有边界,研究内容五花八门,研究队伍什么专业的人都有;三是无人物,没有学会机构,没有学科领军的团队或者人物;四是无主题,没有一个主线和主题,什么都研究,大到全球人口与发展问题,小到某一地区某种污染物污染的技术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所长童玉芬教授认为,学科内部存在研究对象混乱、研究体系不严谨、缺乏经济学角度的基础理论框架、缺乏主流经济学认可、无组织建设和学会活动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与会学者分析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问题根源。南开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原新教授认为,一个学科想独立存在,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其次要有自己的方法论,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现在就缺乏这样一个“骨架”。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建民教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时,曾负责撰写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阐释与介绍。他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经济学”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都有各自的研究体系,但几种体系并没有真正融合,而且也难以真正融合。武汉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刘传江教授认为,人口经济学体系比较成熟,但是资源和环境经济学涉及到国家战略,研究内容多属热点且比较强势,两者相互之间的整合难度较大。

针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当前学科建设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专家学者分别提出了解决建议。翟振武表示,在学科建设上要转变思想,要有包容性。他强调,应当鼓励重新编写一部分教材,联合环境界和资源界、经济学界的同行,共同召开几次全国性的会议,争取取得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共识。童玉芬提议,由复旦大学牵头成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会。作为《人口与经济》主编,她表示,可以开设专门栏目来讨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北京大学陆杰华教授认为,可以组织国内有造诣的相关学者共同编写《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同时,人口学界相关学者牵头建立相应的专门学会,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学科的影响力和内部凝聚力。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李建民教授认为,事实证明以往那些尝试将这几个体系融合在一起的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因此建议把这个学科分拆,重新回归人口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成刚教授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在学科建设上最好能保持现有建制,要强调包容性,可以尝试引入新的思想。刘传江教授认为,虽然人口经济学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几个学科之间是否能够融合值得商榷,但在具体项目、课题上的合作加强也会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会上,北京大学陆杰华教授、吉林大学王晓峰教授分别介绍了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复旦大学张力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情况。

参会专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求同存异。今后,此类会议将继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