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动与城乡发展”高端论坛在沪举办

26.12.2017  00:35

12月9日,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人口发展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口变动与城乡发展”高端论坛在上海召开。40余位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特大城市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人口流动新特征”、“权利平等与城镇化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的政治经济逻辑”、“乡村振兴与就地城市化”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论坛主席、教授王桂新主持。

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已经连续八年组织并参与了中国流动人口调查。他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人口面对的问题由人口总量转为了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有利于我国人口红利的保持和发展,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就业、社会融合等问题也亟待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便是跳出固有的“分母思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巡视员林家彬提出,权利平等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构建稳定的劳动关系、推进农村土地的改革、统筹多项政策“市民化”工程是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措施。

针对特大城市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原所长、研究员肖金成指出,对于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言,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发展城市群等举措均具有借鉴意义。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蔡继明认为,应让市场在城市人口分布中和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左学金表示,增加对市场手段的利用、减少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是控制特大城市规模、推动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特大城市增长本身便会创造制约增长的内在机制或者内在力量,应重视改革深化,而非简单依靠驱赶外来人口解决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问题。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同样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曾业松认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就地城镇化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项目下乡,二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三是推动农民职业化。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认为,解决留守人口困难、促进流动人口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第一,摸清“三留守”人员状况,找准流动人口发展“短板”;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释放“三农”发展活力;第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合进程,通过发展解决留守与流动问题;第四,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提升留守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技能。

针对我国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问题,南开大学教授李建民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政治经济逻辑”为发言主题,认为理解我国的政治结构、政治体系是研究区域差异、人口城市化特征以及人口迁移流动特征的基本前提。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长城学者”安树伟则探讨了沿边地区发展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塑之间的关系。

上海社科院教授梁中堂从马克思语境解读了中国的人口城市化机器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人口流动、河北省人口流出的历史变迁及主要特征。南开大学教授原新以天津为例,报告了大都市流动人口的回流特征。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通屏指出了城市化和城乡协调兼容的趋势。

论坛尾声还设置了评议环节,参会代表开诚布公,求同存异,就多项研究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