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这样做会遭人冷眼!日本媳妇和嫁到日本的上海姑娘怎么说
上海承诺要在2020年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正积极寻找值得学习的“他山之石”。
在许多人看来,邻国日本素以“干净”闻名,其垃圾分类有独到之处。
那么,日本究竟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或许在上海和日本两地都生活过的人更有发言权。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一位嫁到日本的上海姑娘和一位嫁到上海的日本媳妇,听听经常和垃圾打交道的她们有何想法。
日本的垃圾分类“三部曲”
欣欣(化名),上海姑娘,10年前远嫁日本,如今居住在东京北面的埼玉县富士见市。
对于刚到日本定居的这段时间,欣欣内心是“崩溃”的:“都说日本垃圾分类很细致,没想到这么细致!”
拿塑料饮料瓶举例,没喝完的先要把里面的饮料倒掉,撕下外面的标签、拧开瓶盖,再把瓶身挤扁,分别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才算完。欣欣说,因为饮料瓶的事情,刚到日本时被日本老公和婆婆念叨了好几次。
日本街头常见的公共垃圾桶就已经有6种分类
在上海,独养女儿欣欣从没因为饮料瓶受过气,可在日本,只得入乡随俗。她很快意识到,自己要把《生活指南》读上几遍,最好能记下来。这本《生活指南》是她去当地政府部门办理居留手续时发的,有专门章节图文并茂教人怎么扔垃圾。
[第一步:分类]
欣欣给记者发来一张当地家庭垃圾分类投放的示意图,所有垃圾大致分为9类:
可燃垃圾
比如,厨房垃圾(剩饭剩菜、果皮菜叶等“生垃圾”)、油瓶、不能再生的纸类(用过的尿不湿等)、木类(不超过一定尺寸的木片、木棍棒等)、橡胶及皮革制品(皮鞋、胶鞋、水管等)。
资源垃圾
比如,日化用品容器(洗洁液、化妆品的瓶子等)、各种塑料瓶盖、食品容器或包装。
罐子
比如,易拉罐、马口铁罐头。
瓶子
比如玻璃的啤酒瓶、护肤液瓶、金属喷雾罐、电灯泡、灯管。
有害垃圾
比如蓄电池、水银温度计、打火机。
PET塑料瓶
瓶底部有三角形的塑料循环标志,里面的数字是“1”。
不可燃垃圾
比如金属锅铲、雨伞、录像带和光盘、刀具、陶瓷类(碗、瓷砖等)、玻璃类(水杯、红酒杯)。
纸和布
比如报纸、杂志、硬板纸、衣服。
大件垃圾
比如,家具、棉被、家电、煤气灶。
记者仔细查看了这9种分类,已经一头雾水。同样是玻璃制品,为何玻璃啤酒瓶归为瓶子类,而玻璃水杯归为不可燃垃圾?又比如同样是塑料制品,为何PET塑料瓶要单独列为一类,而塑料油瓶归为可燃垃圾,塑料瓶盖归为资源垃圾?
欣欣表示,在日本,不同的城市或地区,垃圾分类的规则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不同,至少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垃圾如何分类,取决于当地垃圾末端处置能力的实际情况。
打个比方,如果富士见市没有循环利用PET塑料瓶或塑料瓶盖的产业,那么相关塑料制品都会归为可燃垃圾,就近送至垃圾焚烧设施。
知晓了“为何如此”,家庭主妇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图索骥”,对照《生活指南》,将垃圾正确归类。
[第二步:打包]
归类完毕,就能扔了?太天真!接下来刚到第二步——打包,具体如下:
可燃垃圾扔进乳白色的半透明垃圾袋或无色透明垃圾袋
资源垃圾扔进绿色垃圾袋
PET塑料瓶扔进蓝色垃圾袋;
罐子放进蓝色筐
瓶子放进黄色筐
有害垃圾放进红色筐
不可燃垃圾放进绿色筐;
纸和布叠整齐后捆扎。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垃圾在进垃圾袋或筐前,先要“加工”一下。比如,一次性打火机必须用尽,喷雾罐必须戳破,棍棒要砍成约50厘米捆绑,食用油要用抹布擦干净。这些都是避免垃圾在收运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或安全隐患。
纸张怎么打包?必须按规矩来捆扎,不要套袋子,也不要放到纸盒里!
[第三步:投放]
完成打包后,才能投放垃圾,但不能乱扔!任何垃圾都有指定的投放时间和地点。
装袋或捆扎的垃圾每天早上统一放在指定的电线杆附近。其中,可燃垃圾袋一周有两天,由垃圾车收走;资源垃圾袋、PET塑料瓶垃圾袋、捆扎好的纸和布则一周只安排一天收运。
至于垃圾筐,则统一放置在小区的公共垃圾收集站,红黄蓝绿4种一字排开,由专人看守,每个种类由垃圾车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收运。
大件垃圾,必须致电指定单位预约收运,其中,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四大金刚”由专业公司收运,其余大件垃圾由政府环境部门收运。
日本的电线杆和公交车站以及超市、商店的门口,常常会成为短暂的垃圾袋堆点,不过只会出现在深夜或清晨,垃圾车会很快清运掉
要为分类问题“脸红”
如此复杂的垃圾分类规则,在上海能行得通吗?
欣欣也坦言,上海直接生搬硬套肯定不行,但日本居民居然坚持下来了,这其中肯定有“高招”。
欣欣认为,强有力的社区自治和公众监督,是倒逼当地人遵守游戏规则的主要原因。
“日本的社区居住密度大,家庭主妇抬头不见低头见,任何缺乏素质的细节都被紧咬不放,一传十、十传百。”欣欣直言不讳,在日本,穷未必会被看不起,但不能够处理好垃圾,肯定遭人冷眼。这种社会舆论压力,某种程度上比法律更厉害,鞭策着每一个人。所以,不要问日本人乱扔垃圾会罚多少钱,大多数人不会想到这一层,他们先要担心的是“被看不起”。
每个町委会(居民自治组织)更是社区舆论的“放大器”。欣欣刚定居没几天,住在隔壁的“町委会”大妈便找来,要求她参加小区公共垃圾收集站的值班,负责管理站内垃圾的投放和归类,并在垃圾车走后,清洗站点,把被环卫工人贴上黄标签的拒收垃圾送还原主,或告知他们来取回。
任何无理由拒绝值班、值班不尽责或在垃圾分类投放上屡教不改的人,要当心“町委会”大妈的嘴,很快整个社区的家庭主妇都会知道。
日剧《打工仔买房记》中,坏邻居陷害男主角妈妈的办法就是弄乱她分好类的垃圾
远在日本的欣欣一直关心家乡的情况,听说上海有些社区的居委会干部去顽固分子的单位“告状”,又或者在社区里张贴“红黑榜”,她笑称,这和日本的做法很像,发动社区力量,让居民意识到这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会因为垃圾分类的问题而“脸红”,那么距离“全民垃圾分类”那天就不远了。
明确规则和制造“麻烦”
家乡是日本福冈的山口夫人已经在上海生活了整整25年,她坦言,自从嫁到上海,就把从小学会的垃圾分类给“忘”了,再也没有做好垃圾分类。
在山口看来,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分类的规则和意义不清晰。
时至今日,山口对于小学时的教育仍记忆犹新,老师要求她们排队,依次把喝完的牛奶盒摁在教室后面的水桶里,摇晃牛奶盒后,倒掉牛奶水,然后剪开、铺平,放在窗台边晒干,最后捆扎起来,放到走廊上的收集箱内。在家中,父母也会教育她如何分类垃圾。尽管分类规则很复杂,但天长日久,每个人都烂熟于心,甚至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自觉。
日本市容整洁的背后,垃圾分类教育功不可没
然而在山口目前居住的小区内,从没人给她发过《生活手册》,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也从来没上过“垃圾课”,如果连规则都不清楚,何谈垃圾分类?
山口说,除了不清楚规则,许多居民根本不了解分类的意义,在这点上,日本就用了很多手段来“制造”意义,比如垃圾袋要付费购买。
在福冈,35升1个、10个一套的可燃垃圾袋售价270日元,40升1个、10个一套的不可燃垃圾袋售价也是270日元。
比价之后,居民会得出结论:如果一定要产生垃圾,尽量把不可燃垃圾从可燃垃圾里挑出来,可以省钱。对政府而言,也可以避免不可燃垃圾混入可燃垃圾后,损伤垃圾焚烧设施。这让居民看到了垃圾分类的意义。
日本名古屋市的指定垃圾专用袋,这样的袋子收费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方便监督,如果通过透明或半透明的袋子看到里面的垃圾分错类了,环卫工人就可以拒收
其实,做好垃圾分类,日本居民也有“私心”,因为垃圾不分类,混在一起,垃圾车每天来一次社区可能不够,而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定类投放后,垃圾车一周就来六七次,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垃圾收运成本。在日本,这笔成本最终体现在税金上,垃圾分类越细,居民就越省钱。
日本媒体街访市民,垃圾分类的意义之一,是为自己省钱,可以说动力十足了
山口认为,上海在垃圾分类上还有一件很“奇怪”的事:上海社区的垃圾设施配套和服务远比日本的好,“垃圾桶特别多,垃圾车每天都来”,但为何反而没有日本做得好?她觉得,“太轻松”是主要原因。
日本社区实行生活垃圾的定时定点定类投放,除了一些种类的垃圾可以投放到社区的公共垃圾收集站,其余垃圾全部要遵照规则投放,那里几乎看不到垃圾桶,搞错时间和分类,对不起,自己领回家,等上一周、半个月,才有人收。
相比之下,上海社区的垃圾桶太多,有些高层住宅,垃圾桶几乎就在门外,扔起来太容易。
不过,上海已经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撤走垃圾桶等工作作为现阶段推进垃圾分类的重点。山口觉得,上海已经意识到制造“麻烦”,才是推进垃圾分类的上策,只要做好足够的劝说和引导工作,居民慢慢会理解的。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