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前沿探索化为产业发展后劲,上海努力探寻更好的科研协同体系 《文汇报》:把“纸”变钱,科学家企业家一起走

18.04.2016  13:45

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即将召开。记者从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心获悉,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为引领遴选今年的获奖项目,本市更注重聚焦科学前沿、国家战略目标,以及突破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科研项目。用一句更通俗的话来表述,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上海科研在“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的牵引下,更注重论文与产业之间的转换,在“把纸变成钱”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与企业一起,探寻更好的科研协同体系,充分释放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能量。

前沿探索为科技高地积蓄绵绵后劲

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有着雄厚实力。在今年1月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上海共摘得5项自然科学奖,占国家同类级奖项的12%。在进入本次评奖视野的项目中,同样体现了上海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准: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研究团队关于微小RNA-29和miR-199在免疫调控和肿瘤干预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曾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上海大学吴明红团队发展石墨烯量子点的研究,8篇代表性论文被引超过2656次,工作得到国际同行高度关注……

基础研究的影响力看似体现在论文上,但实则对未来科技与产业有着深远影响。上海的生命科学研究实力在国内数一数二,生物医药产业也风生水起。在这繁花似锦的背后,另有一群科学家在探索着更为基础的科学问题。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黎占亭课题组用了整整12年时间,探索分子间、分子内的弱相互作用如何进行———这关乎生命大分子弯曲复杂的折叠究竟如何完成,如果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药学家设计药物的效率将大大提高,材料学家在设计新材料时也会受益。在这个国际上非常前沿的超分子化学领域,上海科学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实验室与企业间架座“走得远的桥

从实验室到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是实现创新引领的重要环节。去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尤其是科技成果转让“三权下放”,从体制机制层面为加速成果转化“松绑”。

作为“三权下放”试点单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去年一年成果转化合同金额高达8亿元,超过前5年的总和。今年,该所1.1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申报技术发明奖,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药物所将会有更多可圈可点的科技转化成果前来申报技术发明奖。

要找准产业发展的痛点,还需科学家与企业的长期磨合。华东理工大学20多年潜心研发煤气化技术,就是针对企业不断提出的需求进行改进:第一代技术只能使用高纯度煤,于是他们与企业联合承担风险,由企业投入13亿元,共同研发出了可使用劣质煤的第二代技术。刘海峰说,企业之所以愿意共担风险,就是因为对科研团队有了信任,愿意一起走更远的路。

找准市场需求,为企业定制工业发酵所需的酶,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杨晟团队多年摸索出的一条产业化道路。“用于精细化工品的酶,由于用量小,市场上没有销售,企业只有靠自己研发,但又做不好。”杨晟说,由此他带领团队从单个品种逐渐发展出一系列共性技术,“现在企业只需来我这里挑工艺包,当天即可拿走,一两个月即可投产。”截至2014年底累计销售额已达148亿元。

企业创新主体,创新辐射效应凸显

近两年,科技奖获奖项目在300个左右,但参与单位数量往往超出一倍以上。”市奖励办主任刘海峰说,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项目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还有不少外地单位参与,其比例甚至达到1/5左右。不同单位间协同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上海作为区域创新高地的创新辐射作用显著。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创新热情与能力的提升也显而易见。网宿科技从事的CDN及P2P业务,好比信息行业的物流,以最快的速度将用户所需信息“快递”到终端。随着网络视频、“互联网+”等业务的爆炸式增长,它也飞速发展,用户覆盖我国25大省市。“这样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在技术发明奖上非常有竞争力。”刘海峰说,上海希望这样的民营企业能更多冒出来,并参与评奖。

在这次奖项申报中,制造业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各行业中位居第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上海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相当强的创新能力。此外,本次申报奖项的项目中,有更多拥有国际专利,其中有一个申报项目竟拥有23项国际专利。“国际专利的申请与维护费用都相当高,除非有开拓占领市场的需求,一般企业不会去申请。”刘海峰说,这也说明上海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正在市场上得到发挥。

文汇报》1版



    原文来源: 文汇报   |  发表时间:2016-04-17   |  作者:许琦敏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4/17/content_40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