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交大 院系风采]农业与生物学院[图]

08.03.2016  11:02

  [编者按] 上海交通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己任,高度重视学院发展,第十次党代会和学校综合改革方案都提出,要积极推进“院为实体”管理体制。在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推出“百廿交大 院系风采”专栏,以“全媒体院系日”的形式,在交大主页、新闻网、交大报、交大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智慧之窗电子屏等宣传载体全媒体、全方位展示各院系的办学特色、标志性成果、近年来成就和未来发展规划,打造“学院名片”,助推“院为实体”改革进程,在全校营造浓郁喜庆的校庆氛围,激励交大人凝心聚力,共创一流。

--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葡萄喜干燥,故我国自古就有葡萄栽培“南不过长江”的定论,上海等江南省区1980 年代就开始引种抗病性强的巨峰系葡萄,但在多雨、少日照和高地下水位条件下,病害重、喷药多、农残高、品质差、优质果产量低。
由上海交大等南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葡萄科学研究团队,围绕品种选育、规避高地下水位、弱光和多雨高湿障碍的栽种、整形修剪和肥水供给技术创制及低成本避雨设施开发,开展了联合攻关和集成示范,经过了数年的努力,获得了支撑南方葡萄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成果。    

张家港根域限制三主蔓“”字形水平棚架夏黑葡萄树(3年生,株距8米、行距8米)

王世平现场调研培训

  在这些技术成果的支撑下,研究队伍通过集成示范,将优良葡萄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在南方大面积推广。近三年 间,累计应用示范面积387.29 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累计增加产值124.54 亿元、增加收入90.04 亿元,提供从业岗位77.46 万个,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近179.8 万吨优质葡萄,不仅供给当地,还销往北京、河北、山东等葡萄传统产区和出口到越南,对丰富城乡居民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制定栽培标准5 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专著7 部,发表论文425 篇,SCI 论文25 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 项,促进了南方葡萄栽培技术的进步和葡萄产业水平的跃升;基于其技术创新和巨大社会贡献,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云飞教授主讲《食品工程原理》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食品工程原理》2005年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07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以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回答食品原料在加工过程中,进出各加工单元的相互关系,如质量平衡关系和能量平衡关系,以及影响它们相互关系的因素。它是食品机械设计制造、选型配套以及维修操作的基础,也是保证食品工艺准确实施的必备知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李云飞老师在指导学生

-----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国际化合作与培训-----

  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积极探寻与国际食品安全组织的合作机会、借鉴国际成熟的食品安全培训经验,中心先后与World Bank,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 Supply Safe Affordable Food Everywhere,International HACCP Alliance,GMA Science Education Foundation等院校与组织合作,开展包括《SJTU-SSAFE-GFSI Global Market Tool》(全球市场计划食品安全培训), 《Better Process Control School》(罐藏食品良好操作规范培训),《IHA Basic HACCP》(IHA基础HACCP培训),《GMA HACCP Train the Trainer》(HACCP讲师培训)等在内的多个国际化食品安全培训,累计已为全国各地超过2000位中小型食品企业员工提供培训。    

与WB MSU合作的食品安全必备方案与HACCP培训

--------问题土壤修复及农田健康维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面向盐渍化、重金属污染、连作障碍等土壤问题,弄清了问题发生的机理;分别就天然矿粉、天然物料(如泥碳、骨碳、木屑、谷糠)、生物化工品(如壳聚糖、木醋)、微生物制剂和超富集植物龙葵在矿质营养平衡、pH调整、土壤有机强化、土壤微生物多态性重建、栽培基质复配等方面的效应进行参数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各单项措施在同尺度下进行全面系统修复效果比较,对成本、效果以及修复持续性进行统筹评价,形成了针对不同问题土壤修复与健康维护目标的技术策略,建立起问题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使整体修复成本控制在1000元/亩以下,其维护费用在正常培肥基础上每年度不超过200元/亩。
  首次阐明了龙葵作为超富集植物的作用机理,并提出通过刈割增加植株生物量来提高重金属去除率的修复策略;首创了农业物料基本物理、化学特性、复配及养分修正调节策略的通用算法模式,解决了农业基本物料的综合利用参数的精确化管理问题; 首次将Fe++/+++和HPO4n-缓冲体系原理应用于土壤矿质平衡,并由此解决了离子拮抗问题,为盐渍化土壤的增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果在崇明、浦东、金山、奉贤等地推广应用19587亩,2010〜2012年三年共增加经济效益2.09亿元。    

温室土壤盐渍化发生状况

---------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化技术体系的集成与应用---------

  该项目针对蔬菜生产过程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需求,综合运用物联网、数据库和模型技术,以生产环境和作物信息分析决策、肥水调控和绿色防控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建立了基于QACCP蔬菜质量安全关键点控制理论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体系,集成了基于虫口密度信息决策的"三诱一网一生"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与追溯体系。
  该项目实施期间,完成专著2部,发表论文48篇(SCI/EI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3项;发布上海市地方标准3项;培养硕博士13名,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720人;研究成果在上海市221家蔬菜基地累计示范应用18.3万亩次,并推广至福建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指导的125家蔬菜生产企业,极大地提高了重点蔬菜生产基地的生产标准化水平;2012-2014年间,为上海市新增产值21285.18万元,新增利润14190.12万元,节约生产成本283.65万元,增收节支14473.77万元;上海市核心示范基地农药和肥料投入较常规生产基地减少44.3%和34.8%。本项目获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核心推广基地

上海市蔬菜生产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上海市核心示范基地分布

-------------黄瓜分子育种与推广应用-------------

  在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农委、科委的资助下,历时近20年,收集鉴定了800多份黄瓜种质,开展了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主要农艺性状QTL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发明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得以成功应用。
  构建了6张黄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近10年来不断更新,一直是国内外黄瓜最有代表性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共检测了18个性状,包括花、果实、侧枝、抗病性等相关性状的130 QTL。对黄瓜的性型、果瘤、抗白粉病、表皮毛等4个性状进行了精细定位,并首次图位克隆和鉴定了这些基因的功能。目前在该领域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发表相关论文6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培育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欧洲温室型‘申绿’黄瓜新品种6个,华南型‘申杂’新品种4个,在全国10多个省市大面积种植推广,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致好评。获得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黄瓜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

黄瓜两性花M基因与果瘤Tu基因的定位

黄瓜M与Tu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

黄瓜新品种

-----------扁豆品种创新与高效栽培技术集成-----------

  扁豆是我国和东南亚作为药食二用的蔬菜,但新品种研究落后,生产品种混杂退化;病虫危害严重,产品安全存在隐患,栽培技术无标准。本项目通过采用聚合育种技术建立扁豆核心种质库、培育出优质、保健功能性的彩色扁豆;解决了扁豆螟危害的安全生产难题;形成高效的产业新标准和新模式,使这一小作物在上海成为年生产1.85万亩的大产业。    

  育成国内外种植面积最大的朱血糯、玫瑰红、交大绿等色泽独特的彩色扁豆系列品种,其表现农艺性状优良、适口性好、高花青素、黄酮。    

  发明扁豆螟田间卫生最佳清除技术、扁豆螟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免除农药的安全隐患;创新扁豆高密度栽培技术、大棚5膜覆盖、间套种植栽培技术。    

  2005年至今在上海种植面积23.6万亩,总产量约70.10万吨,总产值27.94亿元,其中近3年累计推广面积6.588万亩,新增产值9.94亿元,新增利润7.62亿元,并在上海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菜用扁豆产业化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村镇污水就地处理的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交大滤池)技术------

  该项目针对村镇生活污水的特点,以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及其组合工艺为核心,对村镇污水进行高效、低成本处理,并结合实际条件进行水资源回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环境整治提供技术支撑。
本项目针对传统生物滤池易堵塞、效率低的缺点,采用了特殊的滤池结构设计,增强了系统通风供氧能力,方便了填料的拆装及更换。开发了新型除磷滤料,以锆化合物、粉煤灰、生石灰、石膏等,经高温高压改性制成多孔材料,提高了系统的污染物净化能力。
  该技术体现了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简便等优势。该技术已被列入住建部《村镇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目录》和《上海市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该技术已在上海、安徽、湖北、云南、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内蒙等地得到了较大规模推广应用,已建的污水处理工程1500余座,工程总处理规模约3万m3/d,服务农户约10万户,解决了这些村镇的污水出路问题,改善了村镇水环境质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完整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试验现场

媒体报道

实施实例一:上海市青浦区瓢河村污水处理工程(120m3/d)

实施实例二:安徽省南陵县大浦新农村试验区污水处理工程(1000m3/d)

----------青蒿代谢工程育种及综合利用技术集成----------

  本项目在国家“863”重点项目的资助下,采用关键酶基因过表达、代谢支路阻断、间接调控因子过表达、转录调控、主要合成器官腺毛特异启动子5大策略开展青蒿的代谢工程育种工作,培育了一系列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品种,含量高达3%,是现有品种的3倍多,使青蒿素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针对青蒿产业化中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研制了耐盐碱且抗除草剂的新一代代谢工程青蒿产品,使在盐碱地规模化种植青蒿成为可能。功能性青蒿秸秆木塑的研制不仅解决了规模化种植后青蒿秸秆的利用问题,还增加了单位产值。青蒿素类药物降血脂的新用途则拓展了青蒿素的应用领域,有助于整个青蒿素行业的稳定。
  我们建立了由42项专利组成的专利技术网,涵盖了从青蒿育种、种植、产品开发整个产业链,使本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包括本领域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有望成为世界首例商业化的转基因药用植物,为数亿疟疾患者提供低价、稳定的青蒿素原料药。    

抗除草剂青蒿与普通青蒿喷施除草剂后效果图

------------人兽共患病与比较医学研究------------

  人兽共患病与比较医学研究科研团队在新发人兽共患病毒病分子流行病学、病原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机理、动物心脏移植及疾病动物模型等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进展。
  在国内率先发现十余种新发人兽共患病病原,并在小型猪动物模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人肠道菌群、猪链球菌2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动物模型,有关成果受到国际顶级期刊Scince和 Nature China的关注,生物医学实验用清洁猪的培育项目获2003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项目获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戊型肝炎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项目获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5年来发表SCI论文1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300.多次在主流期刊Blood(IF=10.6)、 EID 6篇(IF=6.9)、JV 6篇(IF=5.4)、ISEM(IF=6.2)、J INFECT DIS (IF=6.4)、PLOSone、JCV6篇。    

农业与生物学院闵行校区大楼

即将竣工的农科创新大楼

上世纪九十年代原上海农学院校门

农业与生物学院七宝校区“斗姆阁”历史建筑

浦江绿谷都市现代农业实践基地

都市现代农业:实验中的鱼菜共生系统

都市现代农业:蔬菜工厂化育苗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农为体,需求牵引,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和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为导向,努力建成为农业高端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国家级基地。学院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全面综合改革,进一步凝练学科团队,有选择地发展强势学科,构建创新平台,全面启动实施学院十三五规划提出的“1311”工程,贯彻人才强院战略、学科交叉集成战略、国际化合作战略,坚持走“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式发展道路,依托利用交大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注重与工科、理科、医科和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学科交叉来提升传统农科,不断深化质量和内涵建设,力争早日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农科的战略目标。    

  农业与生物学院主页: http://www.agri.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