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让大学生们把身边前辈的人生经历当做一本书来深度阅读

11.04.2015  00:43

  “我的人生从20岁到30岁这10年,是刻苦读书争取当‘学霸’的10年,正是这10年,让我懂得了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作为交大“励志讲坛”的演讲嘉宾,以自己人生经历的每一个10年为一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与大学生们分享“人生要和祖国共命运”这一令他受用终生的心得。此前,已经有178名社会各界人士受邀踏上“励志讲坛”,让大学生们当做一本书来深度阅读,其中既有科学家、创业者,也有普通教师、海归、知名演员。  

  “以人为书”,是欧洲2000年开始兴起的一种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活动,随后在大学中开始流行。上海交通大学就是借鉴了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身边前辈的人生经历来读懂人生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增强责任意识。作为德育的多元组织形式,上海交大的“书库”建了10年,“书架”也发展到“励志讲坛”、“大师讲座”、“鲜·悦”活动等系列。“如果说思政课是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身边人的经历,尤其是学生们眼中‘大牛’们的经历,更可以引起他们对于人生、对于责任的思考。”上海交大党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一场“励志讲坛”的嘉宾,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他用自己的科研经历鼓励大学生参与国际竞争。而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以“我与共和国的火箭事业”为题,动员大学生投身国防事业;著名美国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则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告诉学生,他之所以投身理论物理学,是因为他在科研过程中幡然领悟——一个人一生的结晶,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大师讲坛”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教授从《星球大战》谈到机器人领域近几十年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差距,激发学生们投身科研的激情;“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讲述了我国深潜器高技术怎样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大学生们在阅读这些人生导师之书时频频提问,寻求人生中困惑难题的答案。翻阅“张首晟”这本书时,就有学生问:留学后是否应该回国?如何报效祖国?张首晟的答案是:“整个留学生对中国的贡献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周恩来、邓小平的时代,勤工俭学,把外国思想带到中国;第二部分是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时代,科研攻关,把军事力量带到中国;第三部分则是我们最新的一个时代,自主创新,把中国带到国际上——这也是我们的中国梦的开始。”  

  上海交大的“选书”也很有讲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的科技强国战略。从2009年开始举办的“鲜·悦”活动,共请来5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当“”,例如让获得微软“编程之美全国挑战赛”第一名的本科生以及获得十多项专利的电信学院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举办10年的励志讲坛已经影响了8万多学生,被学生认为是“用心灵感动心灵,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活动。  

  为了真正起到为大学生指点迷津的作用,交大会定期征集学生需求。当学生为就业时究竟选择到中西部重点单位就业还是留在大城市当白领感到困惑时,学校就邀请了在世界500强就业和在西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校友来和学生交流;有学生困惑于毕业后是否选择创业,学校就邀请“饿了么”创始人分享创业艰辛。  

  在昨天的“读书”活动中,姜斯宪“翻开”自己作为77级大学生的那个章节——考进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时已经24岁,知道的英文字母还没有自己的年岁多,连一元二次方程也不会解。“也许是太长时间没有在安静的书桌前学习了,大家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是90小时。”姜斯宪告诉学生:“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挤掉周末和节假日,挤掉娱乐和社交,挤扁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有个同学家离学校只有3公里,但一学期回家的时间,加起来连一整天都没有。”他告诉学生,国家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创新型人才,为此,学校也将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各项工作更紧密地围绕学生、学术来展开。  

来源:《文汇报》 2015.04.09 第02版  

原文: 以人为书”,让学生读懂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