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彭康说“要为国家多培养几个钱学森”[图]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1952年2月,经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批复,正式建立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以李培南为书记。学校实行党委领导。同年9月23日,教育部提名彭康任交通大学校长。11月3日,毛泽东签署彭康任交大校长的任命书。195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批复彭康任交大党委书记。在彭康未到校前,由李培南代理党委书记和校长职务。
1953年,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等任命通知
李培南(1905~1993),江苏省沛县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他是党和军队优秀的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华东局党校原第二副校长。主持交大工作期间,领导了学校的思想改造运动、院系调整工作和学习苏联进行全面教学改革。1953年7月彭康到校任职后,李培南仍回华东局党校任副校长、党委书记。后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晚年他追忆说:“在交大的20个月,回忆起来,是很值得纪念的。”
党委书记、校长李培南
彭康(1901~1968),江西省萍乡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鹿儿岛第七高等专科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1927年回国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20、30年代沪上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先后翻译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等经典哲学著作。他曾被捕关入上海提篮桥监狱和苏州反省院长达8年,出狱后即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在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及后来的解放区历任党政领导职务,主持宣传、文教工作。建国初期,任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兼华东大学校长。1952年作为中央文化教育考察团副团长出访东欧七国,以半年多的时间系统考察了苏联和东欧的高等教育。1953年7月正式到交大任职,直至1968年3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彭康在交通大学及迁校后的西安交通大学职掌校务达15年之久。
党委书记、校长彭康
彭康是一位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哲学家、教育家。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使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懂得运用唯物辩证法及按照教育规律开展学校的工作。他的办学箴言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就是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师资队伍”。他认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在他出任交大党委书记和校长期间,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体系,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完善院系和学科体系,制订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促进交大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彭康到交大任职之际,正当学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他积极倡导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尊重来校工作的苏联专家的建议。由于改革要求过高过急,在院系调整和重组教研室的情况下仓促开课,教研室工作一度出现被动、混乱,彭康及时进行调查研究,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克服忙乱现象,逐步安定教学秩序。鉴于改革铺开的面太广,步伐不稳,他在校务委员会常委会上提出某些课程内容精简、某些课程缓开、程度较差的学生免修俄文、考试测验暂停3周等建议。他认为苏联的经验与中国国情并不完全吻合,苏联大学是5年制,而我国大学是4年制,因此提出运用苏联教材、制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采用,又要有充分准备,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备课,对课程内容进行适量缩减,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和接受能力来传授,以提高课堂效率。当他发现学生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时,便果断地中止“六节一贯制”(即一个上午连上六节课,然后吃中饭;一周共排三十六节课)的试验,对学生作息时间作了调整。他十分尊重陈大燮、张鸿、钟兆琳、赵富鑫等教授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要求教务等部门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制订出适合国情的“四年教学规划”。这样通过一边实践、一边改革、一边调整,彭康不断检验并总结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学习苏联经验,还要很好总结运用我国过去的教学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的教学经验”,注意“发扬老交大的优良教学传统”,并希望教师、干部要“领会苏联教学经验的思想性”。在当时政治气氛下,彭康说要“发扬老交大优良教学传统”,这是很不容易的。
交通大学优良办学传统之一是“基础厚”,彭康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他一直强调学生到学校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常说“先打基础,再建高楼”,“只有在学得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专”。1954年,交大成立一年级办公室和二年级办公室,之后在此基础上合并创建基础课程部,其主要任务是加强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长期在基础部工作的赵富鑫教授回忆道:“每次我们向彭康汇报工作,他总是不仅从原则上予以指导,而且也常在具体工作上加以帮助。……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为学生答疑,彭康来到答疑室听我答疑。这对一个学校的负责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办好学校,关键是抓好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因此,彭康十分注意建设师资队伍,尊重知识,关心爱护教师。他说“教学质量不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他认为教育事业要代代相传,重视发挥老教师作用,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合,结成师徒关系,造成尊重老教师、爱护青年教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良好风气。1955年夏,彭康在交通大学首届党员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强调指出,学校工作总的方针是“面向教学、面向学生”。他还经常在校园中走走,到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看看,与师生员工聊聊,对干部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情况心中有数。
彭康一贯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他明确提出:“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根本所在。要求全校师生把钱学森作为学习的楷模,希望学校能不断培养出像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这一人才培养观是彭康办学理念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全体交大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广大教师都本着必须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态度,认真教学,努力争取“要为国家多培养几个钱学森”。交通大学在那个年代始终保持高水平、严要求的育人标准,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作者:贾彦兴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