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印迹]学以致用的教学传统[图]

02.01.2016  12:20

[编者按]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一所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体现学校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早期的交大在建立工科大学的过程中,长期坚持求真务实的治校精神,以西方工程技术成果和高等工科教育经验为依据,结合本国工业发展需求和工程教育的现状,逐步建立起注重实践、追求实用的课程设置,以期造就“学成致用,振兴中国实业”的专门科技人才。    

1907年学校办学方向转为工科后,先后设置铁路、电机专科,还替邮传部代办过航海科。在科目结构安排、课时分配、课程内容等方面,能渐趋合理充实。学校主事者延聘接受过西方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学上富有造诣的中外学者,共同拟订各科课程。铁路专科的18门课程,由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系的胡栋朝主持,并参酌詹天佑的意见制订而成;电机科的14门课程,系美籍教授海腾、谢尔顿先后编订。这是唐文治提倡“趋重实学”、“学成致用”的具体体现。    

1912年,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进行了革新,颁布促进实业教育的法令,推动了工程教育的进程;西方科技与工程教育也日益发达,并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我国,给我国工程教育注入养分。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加上自身办学经验的日积月累,学校教育水平有了较快的提升,在课程设置方面尤为显著,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及规范性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913年学校对课程设置做了较大的调整,出现了不小的变化:数量增加、结构合理。课程结构明显倾向于工程技术的实用教育,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也有所扩展加深,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此外,课程还重视经济和管理知识,各学科保留了原有的工业簿记,并增设了工业经济和工厂管理法两门课。当时,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稀缺,懂得管理实业的人才更是奇缺。具有工科背景的人才学一点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实为社会急需,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也是使学生“学成致用于实际”。开设工厂管理法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首创,也是学校以后增设铁路管理科、走向工管结合之路的前奏。    

学生在试验室做实验

1916年土木专科二三年级学生赴杭州实地测量合影

工程教育欲达到良好效果,实验和实习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按照清末学部的规定,高等工业学堂应当建立各种实验室和实习工场。实际上,能够建置实验、实习设施的学校微乎其微,不少学校或因当权者不重视,或因经费拮据设备简陋,实验仪器质量不高,实验、实习难以开展。学校在刚刚开办工科时也经历过这种困境,苦于无资金添置设备、建设实习工场,就没有单独开设实验和实习课,而是边讲课边实习。唐文治接任监督后,把添置实验设备、建造实习工场,视为造就求实务实专门人才、实施尚实办学思想的措施之一,相当重视实验和实习。在上任第二年(即1908年)他就呈文邮传部,称“讲求实业,不能不资试验,欲资试验,不能不建工场。”在辛亥革命前,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还是相继建成了铁道测量仪器室、金工厂、木工厂、水力实验室和电机实验室,成为国内最早的研究实验机构,实验、实习设施在同类学校中也最为齐备。实验、实习课程在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工场的过程中渐次开设,列为必修课,同时校外实地实习也在尝试进行。1909年铁路专科学生11人由美籍教师、工程师扑德带领,率先走出校门,远赴杭州宝云山一带进行野外测量实习,开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次校外实习。实习为期一月余,“将西湖山水全体测量,绘图贴说”,要求学生每天向领队老师报告,如实书写实习日记。在实习日记里要说明实验方法的大意、效果、存在的问题等作备考,以求不断改进。实验、实习课程从无到有、从校内到校外逐渐开设起来。    

民初以后,学校将实验和实习课单独开设,制订规章制度,逐步走上正轨,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1913年,教育部发布的《实业学堂规程》中,关于土木和电气机械科的实习,只有“通习科目”(即物理、化学和专门课)的实验实习。而学校课程设置中除“通习科目”的实习以外,还开设有专业课的实习如测量学实习、电气及磁气实习等。学校也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实验和实习制度,规定先讲课后实验或实习的课程,如物理、化学、桥梁计划、建筑学等,必须通过基础理论考试,才可以参加实验实习;每次实验或实习前,必须预习写出准备报告,经教师审查批准后进行;实验或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详细记录各项数据,经教师核对,若有错误必须重做,务必做到精确无误;做完后的当天就要写出报告,要求内容准确,条理清楚,字迹工整;毕业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外地实地实习,一般土木科进行一次测量实习,找一个山峦起伏、地形复杂的地方,进行设计铺设路轨的实地测量实习;电气机械科赴武汉、南京等地的大工厂实习参观。后来毕业班还增加了一项毕业设计,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论文,如1920届土木科的毕业班每人做一个钢铁桥梁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增多,教育方法的规范,使得注重实践、追求实用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显著特色。    

1920届电机科支秉渊的大学毕业英文证书

从专科设立及其课程设置的变迁中,还反映出学校并非安于现状,而是善于探索,主动考虑,对当时的学制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有益探索,这种自主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对于政府颁布的教育法令,学校往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斟酌进行。如1903年清政府公布的《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高等工业学堂应分设建筑、染色、机织等13科,但学校创设的铁路、电机、航海科,均不在规定之列。1911年邮传部指示学校,“中学数学课程需学至微分为止”。在唐文治主持下,经过教务长胡栋朝、数学科长梁业认真研究,一致认为“中学不宜学微分”。随后,学校向邮传部作了陈述,邮传部批复同意学校意见,中学数学课上至经纬几何为止,不习微分。1913年,铁路、电机改名为土木、电气机械科之后,教育部指示学校“所有各学科科目,查照本部部令以及前项专门学校规程详细更改”。学校也不拘泥于教育部指令,而是根据土木和电机两科的实际情形作了调整。如土木科比规定的少了4门,而在定章之外又增开了9门。学校认为“虽间有参差,而学成致用于实际尚未窒碍”,要求主管部门“实事求是,当不以文法相绳”。教育部、交通部也同意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能够据理力争,根据当时中国铁路及邮电事业的实际需求,参照欧美有关学校成规设置学科课程。保持相当的自主性,与学校一贯主张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也是分不开的。    

作者:贾彦兴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