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徽派五凤楼朱家角"重生" 占地1400平米修复4年

16.11.2014  13:03

在朱家角品臻园,修复后的明代五凤楼梁木斑驳,砖雕古朴,高大巍峨

      昨天,最后一名工人撤离了朱家角品臻园。历时4年,一栋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五凤楼终于修复完成。

  这栋五凤楼是江南地区最大的明清徽派建筑之一,占地约1400平方米,廊高10米,按照原貌迁移修复为“前五后七开间、三进两天井”的样式,屋顶的轮廓线如鸟翼一般展开,且五对成双,像五对欲飞的凤凰,故称五凤楼。

  修复后的五凤楼梁木斑驳,砖雕古朴,没有新旧驳杂的不和谐感,古色古香、浑然一体。对此,同济大学教授、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高度评价:“这栋五凤楼是古建筑复原工程中‘修旧如旧’的典范。

  上世纪90年代,民间收藏家秦同千在安徽深山中找到了这栋楼。那时,由于常年失修,这座五凤楼已经朽烂损毁了近一半,尚未坍塌的部分也“惨不忍睹”:瓦片被风刮跑了,屋主没钱修缮,只能用塑料布挡住破洞。倒塌的那半边房子则被改造成了猪圈,人畜共住,上了年纪的屋主开了门就看到猪在边上拱来拱去。

  尽管如此,秦同千仍然从它尚存的面貌中,推断出这是江南徽派建筑中的精品。五凤楼始建于唐代,由于高大巍峨,建造工艺复杂、耗资甚巨,宋代以后就极其少见。明清期间,徽州盛产富商巨贾,他们不惜工本地重现了五凤楼的样式。它往往出现在祠堂的仪门中,既增加祠堂的威严,又寄予宗族人才辈出的含义。秦同千出重金购下的这栋楼,曾是明代江南的第一官厅。

  在抢救性收藏了上百栋明清徽派建筑后,从2007年起,秦同千决心让封存在仓库中的徽派建筑“重见天日”,他在绍兴、上海两地启动了古建筑复原项目,不惜重金,从民间搜寻手工艺人恢复建筑原貌。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连修复材料都要用古旧的:木梁朽烂了,就找差不多年代的木料去填补;石板破碎了,也找明清时代的旧石料去代替。

  共有上百名工人参与了五凤楼的修复工程。在此过程中,秦同千还为各怀绝技的民间手工艺人“立传”,请他们细细讲述手艺的传承,民间匠人们的智慧和哲学,也通过这种方式被保留下来。安徽砖雕名师江越强说:“砖雕就和古董一样,只有历经时间的细细打磨,才能呈现出含蓄温润之美,原来棱角分明的刀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流畅、自然,是光滑的手感和线条。

  阮仪三介绍,古建筑保护应该遵循五大“”则: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样式、原环境。这次五凤楼的复原中,唯一遗憾的是没有遵循原环境保护的原则,而是异地重建,“连根拔起”可能会使附生在建筑之上的文化遭到破坏,但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依然值得称道。

  昨天,修复后的五凤楼内还举办藏品义卖,筹得10万余元善款,均将捐助给“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用于全国城市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缮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