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洁静:无论台前幕后,都要继续发光
舞者没有正常的假期,朱洁静更没有。刚荣获201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她,像往常一样要在忙碌中度过五一小长假。
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4月29日下午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开公益讲座,晚上在上海保利大剧院演《朱鹮》,30日在上海开大师课,5月1日—2日赴内蒙古开大师课,结束立刻赶回上海参加5月4日“上海之春”青年舞者优秀作品展演,5月5日—6日赴成都开大师课,7日赶往绵阳,连夜排练,参加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在汶川的慰问演出……
这样的节奏,朱洁静早就习惯了。一部《朱鹮》,3年演了220多场,她上场超过150场。海内外的巡演,每次都像打仗,连日奔波是常事,身体有伤痛和疲惫的时候,只能靠意志力支撑。她说,当突破身体的临界点,反而就不觉得累了。
因为这次获奖,朱洁静有幸认识了各行各业的劳模。了解了他们的故事之后,她感到自己拿这个奖,有些受之有愧。“以前总觉得做舞者很累很苦,现在才知道,有那么多人,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做着最平凡的事,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才最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我作为一个聚光灯下的舞者,得到的掌声和鼓励已经太多。唯有以此勉励自己,越发加倍努力。”
4月29日是世界舞蹈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朱洁静与市民们分享了自己从9岁到33岁,与舞蹈相伴的心路历程。
她的字典里没有放弃。2011年,在一次专业考核的集训汇报中,朱洁静膝盖髌骨错位,韧带严重拉伤,医生严肃地劝她转行。她沉沦过一段时间,然后是彷徨,躺在床上想,不跳舞了还能做点什么呢?要不开个店?或者去教孩子们跳舞?最终她还是咬咬牙选择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高强度康复训练。近5个月的时间里,她肿如馒头的膝盖和肌肉萎缩的左腿恢复了健康,竟奇迹般地重返舞台。2015年,在杭州演出时她突发高烧,带病完成了彩排,最终还是因为体力不支晕倒被连夜送往医院。入院时,朱洁静体内的白细胞几乎为零,医生多次签发病危通知书。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她才终于化险为夷。
完美主义的性格成就了朱洁静。2014年首演的《朱鹮》,是她在30岁黄金时代最好的“遇见”。编导佟睿睿说,不管是朱洁静遇上“朱鹮”,还是“朱鹮”遇上朱洁静,都是件幸事。排练过程中她对自己万分苛刻,每日对着镜子细细研究每一个动作细节,追求形神兼备。3年跳了超过150场《朱鹮》,她把每一场都当成是第一场去跳,因为她要把最好的《朱鹮》带给每一个人。《朱鹮》演到了全国各地,并三赴日本巡演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还登上了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正是这样的完美主义,让她无论演到哪里,总是能收获观众的追捧。
她总是试图超越自我。2017年,朱洁静自导自演的舞蹈处女作《红幕》与观众见面了。她强烈地渴望通过一个作品诞生去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由此开始了从舞者到创作者的转型。她自己搭建了主创团队,开始硬着头皮去操心那些以前并不擅长的事。为了不耽误歌舞团的日常演出,她熬夜连轴转排练《红幕》,最终在32天时间里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转型之路并不容易,先有压力才有动力,先有挣扎才有蜕变。蜕变之后,她变得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
如今的朱洁静,正在努力扮演好更多不同的角色。她期待参与新戏的演出,也期待开启新的创作。“无论在台前还是幕后,我都要继续发光。”上海歌舞团今年要排演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虽然一切都还未尘埃落定,朱洁静早已开始准备起来了,看书、看电影、细细揣摩不同的角色。她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