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开幕:你不爱看书,还指望孩子么
东方网8月13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你这么爱看书,你父母造吗?”这种流行句式,也可以反过来说——“你这么不爱看书,你小孩造吗?”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日前发布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4)》指出,市民阅读习惯养成和阅读内容多来自“亲友圈”,其中受“父母、家人”的影响最大。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对“过去一年读了多少本纸质书(不包括期刊和教科书)”的问题,答案占比例最高的是“1-3本”(34.55%)。而今年4月份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以18-70周岁国民为对象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则显示,高达52.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这些对自己的阅读情况并不满意的成年人,又如何把良好的阅读习惯传递到未成年人身上?
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今天开幕,宣布将重心由图书本身转向阅读推广。可以说,在当下阅读环境的传统“亲人圈”并不给力的情况下,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在线朋友圈”,上海书展则提供了一个覆盖面超前的“城市阅读圈”。
阅读现状▲▲▲
“深阅读”人群酷爱纸质书
从2011到2014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连续4年委托专业机构,就市民阅读兴趣、阅读行为、阅读消费、阅读趋势进行专题调查并发布权威报告。
负责“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项目的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赵书雷告诉记者,综合4年来的调查数据和他的个人观察,目前的阅读人群可以粗略地分为三大块:有阅读(尤其是深阅读)爱好和习惯的人群、一般阅读人群、较少阅读人群。“这三个板块的分割是较为明显的。有阅读爱好和兴趣的人群会主动克服‘工作忙’等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找书看,同时也会向亲朋友好友推荐图书。较少阅读人群则恰好相反。数据调查也显示,过去一年的纸质书阅读数量,3本以下或者10本以上,形成两个极端。一般阅读人群的随机性比较大,缺乏主动性,比如可能会看看最近市面上流行的书、杂志,或者某段时间很忙,就一本书也不看。确实有少数家庭,除了给孩子选购图书,父母几乎没有阅读的习惯,‘读书’很难成为家庭生活的主题。”
赵书雷认为,数字阅读的便利和网络文学的类型化特征,确实把一部分较少阅读人群拉入了一般阅读人群当中,这一群体的特征是把阅读主要作为娱乐或消遣手段。但要沉心静气、提升自己,让阅读“由浅入深”,不管是对阅读者本身,还是对阅读推广者而言,都是一项长期且并不轻松的工作。“深阅读人群会进行有意识地区分:这本书一般,数字版看看就算了;那本书非常好,即使在电脑、Ipad、电子书上看过了,也愿意买一本纸质书回家收藏,多看几遍。”
也正是基于类似原因,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儿童教育学者指出电脑、Ipad、手机等极具画面冲击的视听工具对儿童阅读的潜在伤害。在一个孩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前,过多接触电视、游戏等比图书更具“刺激性”的内容,以后想把他们再拉回阅读世界的难度明显增加。
习惯养成▲▲▲
父母是否阅读对孩子影响最直观
作家王安忆在去年沪上的一次讲座中,提到自己注意到一点现实情况,“我曾经问过一些高级白领,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他们的答案跟民工的回答差不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看碟片、洗脚。我在这里完全没有歧视或者诋毁民工的意思。我想说的是,这真是非常可惜,他们有那么好的教育背景,应该说已经很有钱,完全可以过一种更加快乐、更加享受的精神生活,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读书,当然是身为作家的王安忆首先指向的精神生活之一。但尴尬的现实是,近年来全国和各地所做的市民阅读习惯调查都显示,拥有固定阅读习惯的以老人和小孩居多,中间年龄人群普遍反映“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2012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3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均显示,连续两年,我国超过一半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上海的数据略高于全国平均数字,但总体情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谈到父母的阅读习惯、个人素养对家庭教育的意义时,被几代中国读者称为"知心姐姐"的教育专家卢勤用了两个字:"仙"和"俗"。"一个人站在山上登高远望,就能成''仙'',而一个人总在谷底目光短浅,只能成为''俗''人。读好书,其实就是一个登高远望的过程。父母如果自己还在谷底,你怎么可能告诉孩子,山上的风景有多美?你说了他都不信。学校当然也要提倡阅读,但留给学生的自由空间毕竟有限,阅读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家庭要负最大一部分责任。"
赵书雷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调查来看,上海市民在读书目的和书目选择上,更注重个人素质、修养、知识面和生活品质,有将近8成的市民认可阅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可以想象,如果社会中间力量能够更加重视阅读、花更多时间阅读,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氛围有多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家长们都在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希望孩子喜欢上阅读。但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足够重视的是,在所有条件当中,父母本身是否喜欢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观、最显著的。阅读有情感、有温度,尤其是和父母一起阅读的经历,将给孩子带来深远影响和温暖回忆。"
新力量崛起▲▲▲
社交媒体打造"朋友圈"
虽然社交媒体用户大多是深度"网络控",但与阅读有关的豆瓣、微博、微信公众号,也在短时间内迅速积攒人气。以在文艺圈流行的"世相"为例,去年4月15日,微信公众号"世相"推送了第一篇文章--《奥斯威辛没有客观新闻》。一年之后,"世相"的粉丝数超过了12万。
2013年9月,在本市一家文化公司上班的杜小姐,从朋友圈转发的一篇名为"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的诗歌,开始关注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该公众号第一次正式推送时间是去年3月11日。杜小姐表示,自己第一次看到"读睡"时感觉耳目一新,"那天看到朋友转发的这首治愈系小诗,首先是被这个公众号的页面吸引住了,然后是看到一群素不相识的人推荐或者自己创作诗歌,他们洋洋洒洒的荐言,有时候比诗歌本身还有趣或者感人"。"读睡"的介绍只有一句:"不一定能除皱,但一定可以防衰老。"来自创建人范致行。在他看来,"我理解的诗歌是一种很潮很有范儿、很年轻人的东西。很多人说读不懂诗,就好像说自己不会编程一样,实际上诗和编程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和艰难"。日前,"读睡"的第一本同名图书《读首诗再睡觉》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传统出版机构都开始打造"在线朋友圈",在网罗读者之余,也形成了一种趣味阅读的氛围。在推出金庸朗声旧版全集之后,"@朗声图书"在微博上开展一系列问答送书活动,"杨过的玄铁重剑有多重"、"金庸小说中谁最有钱"、"《中国好声音》的四位导师分别像金大侠小说中的谁",种种问题"逼"得读者必须认真看书。而推出古龙全集的"@读客图书",粉丝量已经超过3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