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图书馆举办楹联文化展 看哪幅楹联引用多
最早的楹联由皇帝所书?现代被引用频率最高的楹联是什么?古人又是如何把对联作为才智竞赛的?……正在普陀区图书馆举办的“同筑中国梦·共度书香年——楹联文化展”,揭示了楹联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趣闻。展览将持续至本月29日,免费向市民开放。
源起汉代桃符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它的产生可追溯至汉代。文化展讲述了楹联的起源:两汉时期,民间流行岁末除夕在门上用桃符辟邪求福。这种桃符用两块桃木板制成,上面或画或刻“神荼”“郁垒”两位门神形象,有的则简单刻写二神之名,在形式上好像一副对联。而目前已知最早的楹联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所书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明清时期是中国楹联文化的鼎盛时期,现代引用频率最高的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便出自明代。
展现汉语奇妙
楹联有很多讲究,按内容可分为节令联、贺联、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趣巧联等,其中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趣巧联,就是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相传,明代文学家程敏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大学士李贤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他,便在宴会上出联考他:“因荷(何)而得藕(偶)?”程敏当即指着杏,对出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双关语清楚地表达出各自的心意。
趣味才智竞赛
可长可短、亦俗亦雅的楹联,也成为年节中亲友聚会时的才智竞赛。
才智竞赛如何进行?记者也从展览中得到答案: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无情对、回文对等。比如,正对是指上下联相近但不同,逻辑上平行并列,联意主旨相同,“守岁迎春传祝福,围炉把酒话联欢”就属于“正对”;上下联内容有转折、相对或背对的就叫“反对”,明朝大学者谢缙年幼时家门正对着财主家的竹园,他便写了“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的对子,财主看了很不高兴,命仆人把竹子砍短,谢缙于是把春联改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更加恼火,令人将竹子连根刨出,谢缙则把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最有趣味的是“无情对”——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内容则互不相干,妙趣横生。如在清代名臣张之洞的一场宴席上,有人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作对“果然一点不相干”,堪称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