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光明力量”
服务国家战略,上海电力学院优化办学定位
为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光明力量”
本报记者 樊丽萍 通讯员 王琦
上海电力学院这几天将迎来百名来自巴基斯坦的新学生。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首个能源项目,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第一台机组明年底即将投产。这百名当地员工将在中国接受为期5个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培训,成为从东海之滨到阿拉伯海岸的“光明使者”。
积极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期间,上海电力学院将以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培训交流中心、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为抓手,全力打造上海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分中心。
创新定位 以服务满足新需求
“上海电力学院是我的母校!”Denny Fernando (丹尼·费尔南多)骄傲地介绍自己。这位外国小伙曾在上海电力学院接受了4个月技术培训,现在已成为印度尼西亚棉兰玛巴电厂的一名技术骨干。说起上海,他一连说了5个Thanks!(谢谢)。
2015年,由国家能源局和上海市发改委联合批设的、全国首家新能源教育交流中心在上海电力学院成立,目前已举办4期国家人保部高级研修班以及涉外人员电力专业培训班。从今年2月开始,学校先后承接了印尼玛巴电厂、越南永新电厂、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运行培训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政府官员及电力企业高管培训班、尼泊尔政府新能源能力建设培训班等一系列国际电力培训。参与培训的学员遍布印尼、波兰、巴基斯坦、蒙古、老挝、缅甸、俄罗斯、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等国家。
内外联动 以特色谋求新发展
同在上海电力学院,刚刚博士毕业不久获得教职的青年教师闫霆马上就要去一家电厂当两年“工人”。对此,闫霆满心欢喜:“能有机会深度参与‘251工程’,我真是迫不及待、磨拳擦掌!”
今年9月27日,上海电力学院派出3名高学历骨干教师,以全脱产模式去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公司挂职锻炼。“251工程”的目标是建设供电煤耗仅为251克/千瓦时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这将再次大幅刷新世界纪录。
上海电力学院校长李和兴介绍,围绕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该校精心打造能源电力全产业链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基地,覆盖电力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维护到电力输送、用户侧管理等环节,学校和二级学院层面已拥有近百个师生实习实践培养基地。此外,学校打破了各学科间的壁垒,推行大电力、大能源交叉协同的学科群建设,构建“能源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已成立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自成立3年来,引进32名校外专家、42名校内各学科骨干教师,围绕智能电网领域已经形成4个高水平知识服务团队,建成涵盖新能源与智能电网领域最新技术的智能微电网示范与研发中心。依托该中心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学校为更多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此外,上海电力学院承担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为我国首个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放融合 以平台聚集新能量
就在本月初,上海电力学院传出最新消息,一份名为 《能源电力创新发展》 的智库专刊将正式发刊,这是“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的首份“作业”,也是该校近年启动“文科科研+”的重要成果。
该智库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积极发挥该校能源电力学科特色,整合资源优势,凝练出一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与能源电力工业紧密相关且具有前沿水平的学科方向,促进电力能源技术和管理的国际交流研讨合作。
据悉,近年来,上海电力学院已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越南、南非、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合作协议,进行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习等合作。在此基础上,由该校牵头成立了国际电力高校联盟,目前已有4大洲10所以电力为主干学科的大学参加。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10/23/node_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