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常用中药材价涨逾2倍 药企自建种植基地

10.03.2015  11:38

资料图

  中药材价格近年波动剧烈 政协委员再提建立收储制度

  近年来,中药材价格跌宕起伏备受关注。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公开呼吁以收储制度来防止中药材价格过快上涨。

  中国中药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4年,中药材价格指数由2700点上涨到6600点,常用药材金银花、板蓝根等每公斤售价分别从27元、3元左右最高涨至360元、30元,70%~80%常用中药材价格上涨2倍以上。

  在此背景下,自建种植基地已成为制药企业应对原料上涨的主要解决办法。目前拥有中药材种植基地的上市公司在20家以上,然而GAP(中药材生产规范)种植流程的严苛要求也令不少企业不堪重负。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中药材天地网副主任蒋尔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药材收储是可行的,但要避免抬价、过剩等问题,要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

   药企自建种植基地

  2010年,太子参价格一年内上涨10倍。不过好景不长,2011年,太子参价格下跌超五成。不仅仅是太子参,其他中药材价格“过山车”般的行情仍在发生。

  昨日(3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了西部最大的中药材批发市场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尽管地处远郊,但偌大的市场内的商铺几近租满,随处可见顾客与商家谈价的场景。

  记者与多名药材经销商交流发现,近年来由于药材价格波动大,这门生意并不好做,利润空间还在不断收窄。

  多家批发商表示,近年来不少中药材价格上涨数倍,如西洋参由200~300元/千克涨至600~700元/千克,何首乌由7元/千克上涨至30多元/千克。不过,也有些品种,如元胡、玉竹、山茱萸等药材价格却出现不同幅度下跌。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药材批发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这两年不光是他一家,整个行业的销售情况都不太乐观。

  价格的变幻莫测也令制药企业苦不堪言。“对药企来说,中药材价格上涨将加大他们的成本压力。在我国药品限价、降价政策下,药企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中国中药协会王姓人士担心,该现象可能导致部分中成药停产,对中药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记者调查发现,面对如坐“过山车”般的中药材价格走势,目前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已选择自辟种植基地。“我们在铜仁已建了1万多亩丹参种植基地。”信邦制药一名高管表示,自建种植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应对原料价格波动给生产带来的影响,但也面临着GAP种植规范的考验,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

  重庆一家大型中药企业人士亦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只有国家尽快建立中药材收储制度,抑制中药材价格波动幅度,才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

   中药材收储制存争议

  事实上,自2011年以来,建立中药材收储制度便被业界专家多次提及。2011年发布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储备制度。

  2011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便开始对大宗中药材进行战略储备事宜开始调研,但因收储备制度存在争议,至今仍然没有实质性举动。

  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材收储制度多年难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可操作空间还有待推敲。

  蒋尔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行中药材收储的难度比较大。他认为,对于供大于求的药品,如三七收储的话会再扩大产量,致使过剩加剧。对于高价的药材进行收储,短时间内会导致其价格上涨,“不仅没帮助,反而适得其反。

  上述批发商同样表达了对药材收储风险的担忧。“对于产量大的药材来说没什么影响,但产量小、价格高的药材,批发商们收储后会压货并等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再伺机出手。

  此外,收储制度本身也颇受争议。去年9月,国家正式取消了实行3年的棉花收储制度。有观点认为,收储制度干预了棉花的市场价格,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过剩的棉量无法消化,产能过剩逐渐加剧。

  前述中国中药协会王姓人士亦认为,“中药材属于农产品,具有生产分散性和自发性的特点,收储制度仅能在生产后对产品进行调控,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