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与哈佛大学联合培养中国精神卫生医学人才

19.11.2014  16:35

  日前,“哈佛-中国Fogarty精神卫生联合培训项目”第三次会议在上海召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医学和社会医学系前主任、该项目哈佛负责人Byron Good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陈红专,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方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该项目中国负责人徐一峰主持会议。

  “哈佛-中国Fogarty精神卫生联合培训项目”于2012年5月在上海正式启动。该项目主题为“构建研究能力,增进中国各年龄段人群精神健康”,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ogarty国际中心立项赞助,哈佛大学医学院牵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共同参与,为期5年。

  陈方教授对“哈佛-中国Fogarty”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人们的焦虑程度越来越高,我是一名儿科医生,在门诊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很焦虑。由此可见,心理卫生的服务需求将会越来越多。这个项目对于培养精神卫生服务人才和改变服务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上海市人大常委,陈红专多年来一直参与《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的修订工作。他强调:构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从社区到临床机构的全覆盖,从预防、早期干预、临床治疗,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诊治全覆盖,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很大,但现有能力有限,基层服务人员不足。以上海为例,上海现有常驻人口约2400万,精神科医师仅有1050人,2009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何燕玲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上海市居民“心身健康”专项调查中发现:本市市民每5人中有1人终身患过至少1种心理疾病或行为问题,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人目前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所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精神卫生医务人员是一项长期的、紧迫的工作,这个项目宗旨和目标是满足中国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提升能力和水平,起到了辐射带动的作用,这个作用会继续下去。

  哈佛大学教授Mary-Jo Good回顾了去哈佛学习的中方精神科医生学习和生活点滴,以及对Fogarty项目十三年的思考。

  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李春波教授、何燕玲教授,北京大学附属六院马弘教授,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哈佛大学Donald教授等共同探讨了《精神卫生融入初级保健》、《功能性主动社区治疗: 可能适应中国吗?》、《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概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各位报告者已将世界各国的精神卫生服务的经验运用到目前的临床、社区服务中,对探索结合中国的精神服务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总结,并对今后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政策的制定、财政的投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会代表相信,一个结合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的模式体系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实现。

  自1997起,有近40位中国大陆精神科医生作为初、高级研究员被派往哈佛大学接受了社会医学和医学人类学的系统培训。目前,这些精神科医生分别服务于北京大学附属六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等中国精神卫生专科排名居首的医院,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和社区服务的研究,为推动中国各年龄段的人群精神健康持续地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