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苑:理顺“三驾马车”关系 小区才能“上道”
徐汇区中山苑小区一处简易的小楼里,有一间是业委会办公室。每天,新一届业委会主任齐江“泡”在里面几小时,“业主们有问题了,直接找得到业委会。”而在一年多前,居民有问题或求助物业无门时,更多地往居委会跑。
“从居民有问题了去找谁,就能看出这个小区的治理关系顺不顺。”在宛五居委会主任马西霞看来,短短几个月,中山苑小区克服电梯锁停、业委会散伙、物业“抛盘”三重危机,由乱到治,关键在于居委、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合力拉车,关系理顺了,小区才能“上道”。
中山苑的“过去”,是一些小区如今的影子,它们还没有迎来从危机到生机的转变。究其原因,在于居委、业委会、物业三者之间,关系错位甚至缺位,导致“三驾马车”失衡,小区无法正常运作。
居委干部干了物业经理的活
“居委主任,地下停车库有人在遛狗,狗狗随地大小便,你能去管管吗?”中心城区某居委会主任的微信上,每天都有业主发来的这些信息。她苦笑着说,居委会的活,有八九成和物业管理有关。比如,居民家里水管漏水了,跑来找居委会要求维修,或索要维修人员电话;楼道里堆积了装修垃圾,居民给居委干部打电话,第一句话就说:“你们该管管了。”
“我们常开玩笑说,居委干部干了物业经理的活。”一位居委干部说,小区出现私搭乱建、地下车库遛狗等情况,居民找物业投诉,物业往往一句“我们没有执法权”,就弹回去了。这时,居民只好找居委会投诉,希望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物业管理的矛盾,花去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居委干部颇为无奈。
而在专家看来,居委会“错位”,原因在于业委会缺位或“懒政”。“没事的时候,没人想起业委会,也很少有人愿意占用自己的时间为小区出力。出了纠纷需要维权时,才会有人四处打听‘咱们的业委会呢’?”不少居民都有这样的感受。
据民政部一项数据统计,到去年底,全国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今年以来,上海住宅小区业委会组建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成绩已不容易。”
在市人大代表潘书鸿看来,业委会“成立难”有主、客观原因。根据《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业主委员会须由业主大会会议选举产生。而业主大会作出决定,应当经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也就是所谓的“双过半”原则。
“‘双过半’是一道不低的门槛。”潘书鸿指出,一些小区建立初期入住率普遍偏低,还有不少业主以投资为目的购房,购房后直接出租、从未入住,这导致业主人数往往达不到有效条件,成立业委会的申请不得不长期搁置。而且,业委会工作大多具有公益性特点,涉及的工作很多是小区里的“鸡毛蒜皮”或矛盾纠纷,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不少业主对业委会的工作普遍热情不高,参与度也不高。因此,上海不少小区业委会班子成员以退休人员和全职太太居多。
一位街道干部直言:小区里就算成立了业委会,如果成员们“懒政”,大事小事都不管,也会让居委干部“跑断腿”。下转◆3版(上接第1版)“像业委会这样的群众自治制度,不能仅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评判标准,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监督。毕竟,自治水平的高低直接与业主自治意识的强弱、自治素养的高低等相关。”
“两驾马车”重合带来治理隐患
不仅是居委会“错位”、业委会缺位或懒政,在有的小区,居委会和业委会定位模糊,“两驾马车”甚至高度重合,某种程度上也带来治理隐患。
“业委会班子中竟然有不少是居委会干部,这样可以吗?”浦东一小区有业主反映,今年小区业委会换届选举,几经周折选出的业委会成员中竟然有不少是居委干部,居委会、业委会一肩挑,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一些业主不服气。
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还是地方性的《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都对业委会选举产生做出相关规定。业内人士坦言,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并没有规定说,居委会工作者不能兼任业委会成员,“不能说不合法,但确实不合理。”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居委会应协调和处理辖区内物业管理综合事务和纠纷,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及日常运作。徐汇区宛南五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田虹认为,“三驾马车”中,居委会的职责应该更超脱,要学会当好“第三方”。比如,当业委会与物业公司发生纠纷时,居委会应该不偏不倚,处在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公正地协调处理矛盾,“如果居委干部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恐怕会导致公信力下降,得不偿失。”
专家们认为,居委干部很难兼任“双重身份”。“究竟是该站在业委会的立场,为小区业主申诉利益,还是站在居委会的角色,发挥第三方协调作用?”这也正是业主们所担忧的。
“‘三驾马车’不能模糊不清,要有清晰的定位,才能各司其职。”在齐江看来,业主需求或矛盾,往往有连锁效应,并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沟通和协调。
他曾和物业一起登门解决了一位阿婆家的漏水问题,这位阿婆夸赞他:“我在小区住了几十年,你是第一个登门的业委会主任。”齐江说,碰到无法解决的难题,物业直接上门,如果直接对居民说,“这问题我解决不了”,居民会认为这是物业推卸责任,他们不依不饶。而如果有了业委会成员或居委干部一同沟通,多了一个“第三方”立场,很多事情迎刃而解。
价值认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住宅小区是一个小社会;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关系理顺,到形成顺畅的治理机制,还需找到突破口。
“‘三驾马车’是治理结构、是骨架,而自治共治和协商协调的机制,是使其循环畅通的脉络。”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耀江居民区负责人说,小区事务涉及业主切身利益,小区议题和项目等更需探索自下而上的自治共治机制。
耀江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成立居民区业委会主任联谊会,同步在联谊会成立党的工作小组,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担任组长,指导推动联谊会运转,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形成定期沟通与交流。比如增设高空抛物监控设施、实行小区通道不准停车等规定,都是在几方共同探讨下形成的决定。在联谊会平台下,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牵头建立了由7人组成的跨小区综合治理小组。这样,业委会在工作中遇到瓶颈、困惑和矛盾时,综合治理小组及时提供帮助、献计献策。
上海正在推进在符合条件的业委会中成立党的工作领导小组,今年还将完成200个物业党建联建示范小区建设。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都将进一步完善居民区治理架构。
“小区治理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汤啸天说,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再丰富的物质资源都无法很好利用。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大楼”里的居民彼此间存在疏离感,对社区事务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在汤啸天看来,目前,许多社区只是物业的概念,而非一个文化目标、价值认同的集合体。自治,除了“三驾马车”合力拉车,需要居民之间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