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追求有质量的公平
追求有质量的公平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公平
■本报两会报道组 3月6日发自北京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引起了教育系统代表委员的共鸣。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要把质量和公平放在同等位置,我们需要的是有质量的公平。”长期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也说:“这启发我们要追求有质量的公平,让更多学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持续增加投入促进公平
“从2014年11月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每生4元。别看只提高了1元,云南享受这一政策的学生有503万人,一天就是503万元,全年投入补助资金就有35亿元。”说起教育公平,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心里有一本账。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委书记徐景颜心里也有一本账:“我们聊城的乡镇教师的收入比城市教师多300元,很快将提到500元,政府财政拿钱,直接增加教师的工资。农村教师工资高了,好教师就能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倾斜,贫困生助学资金不断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
一个个小数字的背后是一串串大数字在支撑:从2010年到2014年,公共财政投入教育接近10万亿元。其中,2009年为1.4万亿元,到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2.2万亿元。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感慨地说,重点支出领域没有哪个领域像教育的倾斜这么大。
增加的教育经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基本上是一半以上的财力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的财力用于中西部地区,近一半财力用于保障办学运转。
教育投入的每一点增加,教育公平的每一点进步,代表委员们都看在眼里。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西宁十四中特级教师庞晓丽一到假期就往外跑,给乡村教师做培训,“如今,青海教育的条件好了,连玉树地区都能用上了电子白板。硬件公平了,就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把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提起来”。
更多资源投向薄弱地区
尽管这些年教育公平有了明显进步,但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推进教育公平“只有进行时,没有过去时”,不少代表委员建议把更多的教育资源继续投向薄弱地区。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小学校长费聿玲在调研中发现,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冬季取暖期非常长,学校生存成本和办学成本都相对较高。“黑龙江属于欠发达地区,供热费占学校办学公用经费的比重非常大,基本上要占到60%左右,有些学校甚至会占到80%。”为此,费聿玲建议,国家应提高黑龙江省偏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将幼儿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认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各级政府要认识到,农村教育的“软实力”最集中、最核心的是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投入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引导教育投入由原先侧重于修建校舍、购买设备等硬件投入,逐步转向侧重于教师培训等软件投入,进一步提高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教育公平的问题实质上是把有限的优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现在很多地方正在进行的优质师资流动,实现了同城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带动薄弱校的教师队伍。“如今,我国依然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的局面,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各级政府都该关心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把教育公平放到多么重要的位置都不为过!”全国人大代表、歌唱家关牧村呼吁,政府应给贫困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源倾斜,把教育经费投入用到刀刃上。
新起点上有了新任务
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到今年“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公平有了新的内涵。
教育公平的路没有尽头,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教育的新任务。费聿玲代表说:“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就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应该是教育人永远的追求。”
“国家发展了,GDP增加了,教育经费也突破4%了。今天,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公平,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认为,公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具体体现。
“教育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最根本的体现。”徐景颜代表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教育公平的涵义正在拓展,不仅是硬件的公平,还有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终点公平等。
在钟秉林委员眼里,今天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密不可分,“人民对教育的要求提高了,希望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我们只有公平是不够的,还要有质量。”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拥有最多的受教育人口,在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教育公平无疑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政府通过努力,使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趋向均衡,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公平。更多的人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红利,努力使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我们要一直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努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满怀信心地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学义则说:“在公平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守住教育公平,就给所有人带来生活的希望。”(统稿:本报记者 张婷 采访:本报记者 柴葳 翁小平 白宏太 高毅哲 黄金鲁克 曹曦)
原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3-7头版头条 | 作者:中国教育报两会报道组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3/07/content_43142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