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长治路最后的留守人:店家淡定应对关门停业
东方网3月13日消息:尽管东长治路已然风光不再,然而店内的花朵仍旧在萧条中娇艳绽放,从中可以见出店家们在留守中维持生活品质的用心。面对关门停业的命运,店家们的态度大多是淡然的,他们一面筹划着下一步的出路,一面仍旧精心操持手边寥寥无几的生意。“讲到底,做生意就是做人,要哪天真不做了,人家对你的印象还是在的。”
昔日闻名的特色街已风光
不再
二十年多前的东长治路是什么样的景象?上海缝制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胡淼海告诉记者,1986年,自从上海服装公司在东长治路开设了一间设备经营部后,很快各类经营缝纫设备的门店纷纷“靠”过来。上世纪90年代恰逢服装大发展时期,市场对缝纫设备的需求猛增,七八十家与缝纫机相关的品牌产品门市部、贸易公司或零售店在马路两侧鳞次栉比地排布着,背着包的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采购,在不宽的马路两侧窜来窜去,热闹非凡。
时过境迁,这条曾门庭若市的“特色街”如今已改换了模样。在从未止息的变化中,目前这条街上还在经营缝纫设备的店不过十来家,其中开店的上海人已不到一半。
初春的东长治路还是一片萧瑟的景象,单薄的树干稀稀拉拉地矗在路边,与那些新建的高楼一样显得突兀。这条街上的新小区不多,老房子和路边的门店随着城市的改造一点点被拆掉,新建项目的工地成了这一片的主角。只有在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时段,当许多上班族穿过东长治路时,街上才冒出些许生气。赶路的人们低着头从地铁口出来或进去,偶尔抬眼面无表情地望向路边高耸的塔吊。
上下班的人流高峰一过,整条街的节奏就忽而慢下来,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少了很多,显得空空荡荡。眼下这条马路上还有一批旧的房子即将拆掉,仍在坚持经营缝纫机生意的店老板中,不少人即将要面对关店的现实。
王大庆的店很快要关了。
对东长治路的变化,王大庆再熟悉不过。20年前,王大庆从原先工作的江湾机械厂里出来,到东长治路开了一家卖缝纫设备的店。这些年王大庆的店一直在搬,光马路的北面就换过5个门牌号,从701号、777号到835号、653号,如今在565号不过才待了两年多的时间,关店搬家的日子又近在眼前。
尽管变化还在持续着,不过对老王来说,如今生活的节奏仍与当年在厂里几乎一样,他依然像过去那样每天8点半开店上班、4点半关门下班。每天晚上回去后,他都会准备好第二天的午饭,装在一只微波炉碗中,用干净的绿色布袋子扎紧。
3月初的第一天早上8点半,老王穿着一件深蓝色羽绒服、蓝色牛仔裤,头势清爽地出现在店门口。打开门后,他顺手将装着午饭的绿色布袋搁在墙上的一排架子上。店面不算大,只有30来个平方的样子,但店里的环境出奇地干净整洁,两个像中药柜一般的大货架紧贴着墙摆放,大大小小的货都打包得整整齐齐,墙壁上方整齐地挂着一排与产品有关的证书,证书下方是一排老式的长方架子,里面塞满了文件夹、杂志与笔记本,但依然整洁有序。
店当中摆着五张办公桌,桌子两两相对,上面放着电话机、保温杯和烟灰缸,桌边整齐地排列着三四张待客的椅子,像极了多年前某个工厂科室的办公室。平常在店里时,老王数年如一日地保持着过去的工作方式,比如使用老式的电话簿、双线纸、记账簿,有空时就泡杯热茶、看看行业杂志。
老王的门店坐落在东长治路北侧,在这一排门挨着门的小店中,仍开着的门店有7家,其中5家门店都是卖缝纫设备和零件的。如今门面后排的居民们陆续搬空了,老王的店旁边有家卖地毯的小店,这几天也在清仓打折。
这天上午,老王跑到隔壁买地毯的小店去,仔细挑选了两块浅棕色的地毯准备带回家去用。和隔壁正在清仓处理的小店相比,老王的店的处境是相似的,“现在这条街上的店面大多都关脱了,门店不好找,费用大的话也没啥意思,再看看吧。现在生意也比较淡,实在不行就只好找商务楼了。”
“门面没了,可能会去找个奥菲斯(英语中Office音译),价钱便宜点,放几只桌子、借个仓库。”接话的是坐在老王对面的俞剑敏,许多年前他和老王是同一个厂的同事,早年在厂里做外贸的,对日常的英文都能看得懂,现在不做外贸好多年了,但说话时依然会偶尔冒出一两个英文单词。
平日里老俞和老王一样为人低调,但私底下却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前几天有人送了老俞一张KTV的券,他和爱人拿着券到KTV 包房去,两人整整唱了三个小时的歌。
如今店里的生意不怎么忙,老俞喜欢思考问题,常发点感叹,“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个人也好,行业也好,都这样。讲起来90年代辰光,这个行业还蛮辉煌的。老早厂倒闭得早,阿拉55、56年生的这批人,从厂里出来后,基本都从事这个行业直到退休,也就是阿拉上海人讲的73、74、75、76这批。后头比阿拉再小的人,不大再做这个生活(上海话,工作)了,伊拉(上海话,他们)到底思维更加开阔些。”
“店马上要关了,但我从事这个工作都40年了,到底有点舍不得啊,在这个行业里大家都相互认识的,还能为人家提供点服务蛮好的。讲到底,做生意就是做人,要哪天真不做了,人家对你的印象还是在的。”说这话的时候,老俞正坐在店里唯一的一台电脑前面,对着电脑上的表格,将这个月的产品销售情况一笔一划整齐地抄在纸上,“现在生意少了,一个月没多少单,但每个月的报表总归是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