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艺术让你相信人生有多种可能”
艺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经过两年精心培育,形成了品牌效应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活动,已经成为艺术节艺术素养培育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艺术节校园行设有“领你走进艺术节”、“与大师共享”、“这是我们的节日”、“创意的无限可能”等六大板块。据艺术节组委会介绍,自9月12日率上海大学生艺术团赴陕西交流演出至今,来自法国、芬兰、加拿大、瑞士、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演艺团队的名家名团奉献了近50场次的演出互动活动。校园行活动包括了歌剧、现代舞、交响音乐会、音乐剧、芭蕾舞等多样的演出活动内容,以及演前导赏、讲座互动、大师班、后台之旅、涂鸦等多元的活动形式,引领广大年轻人走进艺术节,感知艺术、感知世界,沪高校师生广泛参与,激起强烈反响。
“文教结合” 首次走出上海
借助艺术节陕西文化周、无锡分会场等文化艺术交流的契机,艺术节校园行携手上海市教委,首次带领学生艺术团走出上海,来到陕西、无锡等地,和当地的学子同台互动和交流,使文化艺术与教育的结合更为多元生动。既加强了两地间文化交往,又建立了新的沟通交流机制,共同感受艺术节的独特魅力。
9月11日到达陕西后,两地学子近百人的演出团队“马不停蹄”地进行走台、合排。演出现场,上海大学生艺术团的舞蹈婀娜蹁跹,《花样跳绳》震撼刺激,京剧唱腔圆润尽显国粹魅力。东道主陕西师范大学也献上了极具当地特色的节目,舞蹈《再唱山丹花》缅怀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沪陕两地学子合作演出的《赛马》更是旋律奔放、气势磅礴,《秦腔主题随想曲》极富地域特色,赢得满堂喝彩。
艺术节校园行无锡分会场沪锡两地学生艺术团的交流演出也是热气升腾,京剧对锡剧、民乐对舞蹈,两地学生“华山论剑”,不分伯仲。
首创“领你走进艺术节”和“微讲座”
本次艺术节首创了“领你走进艺术节”系列活动,开幕大戏《一江春水》、闭幕大戏交响芭蕾《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深度而立体化地解读了原创歌剧。通过一部戏贯通艺术与艺术节,让观众了解艺术节与城市,既看热闹,也看门道。
同时,本届校园行引领学生走进剧院进行彩排观摩的数量为历届之最,从原创歌剧《一江春水》、世界名团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到古典芭蕾代表作法国图卢兹市政厅歌剧院芭蕾舞团《海盗》,选取演出剧目均为所在领域国际一流水准,在东方艺术中心的彩排观赏,除了邀请两百名高校学生外,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市低视力学校的数十名热爱音乐的中小学生,在奥运冠军刘翔的资助下亲临音乐会现场,一圆音乐之梦。
在彩排观摩之外,校园行利用名家大师彩排间隙,因地制宜开辟“微讲座”。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先生、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指挥长野健、国际知名图卢兹市政歌剧厅艺术总监尼古拉·若埃尔、艺术节委约作品摇滚京剧《荡寇志》制作人林秀伟等与同学们现场座谈互动。长野健先生优雅从容,首次中国之旅谈起小泽征尔,言辞之中难掩温和的怀念,尽管时间紧迫,文化周活动数次来催,他依然没有中断与同学们的交流,渴望与年轻人互动讨论。长野健说,“相信音乐会打破地域、年龄、民族的差异,让每个人都陶醉其中。”
若埃尔先生是一位明星级舞蹈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现场师生们听到了“电影式芭蕾”、绘画中的芭蕾灵感,甚至一起解读舞蹈语言本身的社会性。这种在大师与学子之间的专业、前沿的讨论,是开阔视野,更是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
艺术节校园行邀请名家举办的“与大师共享”活动是本届重量级活动之一。当前,名团名家向观众开放彩排观摩已经成为全球知名艺术节的惯例。在上海,艺术节校园行与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剧院艺术教育部门紧密协作,多场彩排观摩、讲座互动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也是对文教结合工作在更广泛层面上的推进。
首次引进涂鸦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在加拿大文化周期间,“钢琴王子”罗杰·洛德、加拿大两姐妹流行音乐会等给艺术节校园行带来北美清新音乐之风,加拿大涂鸦团队(En Masse)的涂鸦大师在上海师范大学桂林路校区和师生们一起现场创作,既有腔调十足的美术系同学,也有慕名而来的中文系等其他院系的师生。不拘形态的表达,形式大胆新颖、激发创意无限。现场参与的同学表示,“音乐很酷、涂鸦很酷,本来以为艺术节就是到剧院正襟危坐,没想到还有这样活泼、‘接地气’的活动。”
在本届艺术节校园行活动中,芬兰塔皮奥拉青少年交响乐团与上海学生交响乐团同台、慕尼黑室内乐团与华东师范大学交响乐团交流音乐会、米沙·麦斯基与百名青年琴手同台演奏等中外艺术家同台交流的活动也很多,青年学生可以有机会与大师同台,艺术节为年轻人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
其中,慕尼黑室内交响乐团与华东师范大学交响乐团交流演出是此次艺术节校园行的精彩活动之一。时间苛刻,在没有合排的情况下,慕尼黑室内交响乐团以敬业的精神、专业的水准和大学交响乐团的年轻师生同台演奏。演奏者有金发碧眼,有黄肤黑发,有稚嫩的青年,也有鹤发的长者,超越国界、年龄、语言。此次交流演出更是成就了该校音乐厅的落成典礼。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虞潇浩告诉记者,交流音乐会结束后,学生反响很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引进高雅艺术,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
用艺术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体验
艺术节组委会透露,相对于去年的校园行活动,今年的活动更注重内容的丰富深刻和形式的新颖灵动。“既有‘润物无声’的价值理念引领,也有典雅宏大的经典演出活动;有走进剧院的彩排观摩、后台之旅、导演座谈,也有深入校园的专场演出和交流互动。活动设置不断完善,新媒体的加入更为校园行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位参加古典音乐交流演出的同学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代表校园行对广大高校学子的意义。“当你端坐在音乐厅、古典音乐奏响的那一瞬间,你会捕捉到自己的每一帧情绪,感受到心随旋律舞蹈,也会相信人生有更多可能。”她说,和古典音乐一样,对于艺术的追求,让人生有更大的宽度和广度。
在《一江春水》艺术节开幕大戏特别导赏中,有一个细节。98岁的周小燕先生在艺术节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杨靖的陪伴下入场。周小燕先生笑称自己为“90后”,与大家顿时拉近距离。在与“90后”们谈及歌剧《一江春水》的创作立意时,周小燕说:“无论我们在何方,也不能忘却爱国的情怀、肩上的责任。”他激励同学们感受艺术、热爱艺术,用艺术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体验。
10月25日,来自宝岛台湾的《思念台湾》无伴奏音乐剧走进华东理工大学,用清新的唱腔、动人的情节,眷恋故土、感怀青春,唱出了学生们无法在书本上读到的共鸣。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杨存忠在活动结束之后专程致谢:“将‘高雅艺术’送进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园,让当代大学生分享了高水平‘艺术节’盛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并期待艺术节今后能有更多的活动走进大学校园。
暌别十余载,小提琴演奏“女王”郑京和再度访华,走进上海大学开设大师班。“大师班简直太精彩了!”大师班活动的负责老师十分激动,事后表示,“比客座教授的课还要受欢迎!我相信对刚才上台接受指导的学生来说一定会达到某种程度上的飞跃,当然对于台下的师生而言也受益匪浅。”
艺术教育塑造尽善尽美的人格
对于本届艺术节校园行活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高晓东表示,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很有帮助,他建议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修一门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传媒、设计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扩展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很有必要。”
其实,艺术教育的这种作用,早就被中外思想教育家们所重视。儒家倡导“礼治乐教”的主张,在孔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具有音乐般的节奏和秩序,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与完善,即一个充满诗意光辉的“礼乐之邦”。孔子认为,要实现社会应具有的节奏和秩序,塑造尽善尽美的人格,就必须要通过教育,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艺术教育。
在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者莱辛,都是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而最有影响力的是近代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席勒看来,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社会和人格的塑造。
“你不论是什么专业,不论是干什么的,如果能够接受一些艺术的教育,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甚至能够写一些字,唱一些歌,写一些诗词,你的人生将会因此而多彩,你的心灵将会因此而温润。”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指出,我们有时候走到一些地方,感受到这个地方浓浓的文化气息,我们就从心里向他们表示一种敬意。所以,艺术教育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素质的最重要指标。艺术教育是没有边界的,它是针对所有人的,是全民的教育。
原文来源:《东方早报》 2014-11-17 | 作者:邢春燕
原文链接: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4-11/17/content_940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