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传承,爱心帮扶,东华大学云南楚雄彝绣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结业
一群身穿靓丽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学员今天毕业了,他们是东华大学第六期非遗研修班的学生。据悉,本期20名学员全部为来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同胞,东华大学非遗教育研究中心精心设计了第六期非遗研修班结业系列活动套餐,从精彩课堂到爱心市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展演,从学术研讨到公益讲座,多方位多角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研究,为彝绣文化之火添薪加油。
用心帮扶 助力脱贫攻坚
云南楚雄是上海对口扶贫的地区之一,为了助力脱贫攻坚,上海市文广局非遗处组织沪上研培高校进行了一次云贵扶贫调研。参与调研的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调研了若干家彝绣企业、公司、门店以及彝绣传承基地后,明显感受到彝绣色彩明艳、工艺精良,但设计水平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非遗传承人们表达了参加培训的强烈愿望,2019年春季开学的东华非遗研培班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招生工作。参培学员中,楚雄彝绣协会的五位会长就来了四位,她们既是彝绣高手和当地致富带头人。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楚雄彝绣班的开设,如何增加课程设置的针对性,非遗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主管陈彬教授狠下功夫。非遗传承人日常不仅刺绣,很多学员在当地也制作民族服装,但是如何让繁复的民族服饰也能够满足现在生产和生活需要,学员们还没什么头绪。陈老师在基础课程板块增加了《服装制版》系列课程,进行了基本制版知识、裙装变化、上装基础和彝族服装结构分析等模块,从结构原理和着装舒适性来分析,并进行了楚雄彝族不同支系服装变化的比较和解读。主讲的方方老师感触良多,她认为民族服装在传承过程中已经自主自发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良,并且也朝着更为实用、舒适的方向发展。她用丰富直观的纸模教学模式渗透制版理论,让彝绣传承人乐学其中并快速得到要领,及时解决了在彝族服饰实际生产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版样难点问题。
用爱接力 助推非遗保护
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使命。教育,一向是非遗保护的重镇,非遗教育正在从家庭、社区进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东华大学不仅是国家非遗研培高校,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每年假期都有东华学子深入云贵川藏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或采风调研。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彝织彩云风韵,独绣经纬华章”赴云南省楚雄州调研实践团就曾前往“彝绣天地”与“李长征彝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参观学习,并由云南省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会长毕从秀全程指导。毕从秀、李长征两位大师如今是东华大学第六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人生何处不相逢!东华学子与工艺大师们因为彝绣之美在云南楚雄相遇,又为保护和弘扬彝绣文化在东华重逢。
东华大学非遗研修班的学习模式之一是:“非遗传承人+中外设计学专业大学生”。本期研修班发布的20套结业作品皆是楚雄彝绣传承人和东华大学学生、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学生结对设计的作品,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也是往昔和未来的一种对话。东华大学的非遗培成果也已经多次登上国际时尚大舞台,立足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时尚设计在国际T台上行得更稳、更美。
东华大学非遗教育研究中心赶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组织非遗班学员举办了一次“彝香满园——云南楚雄香包爱心市集”。爱是最大的动力,也是传承的关键。新普陀小学有位毕业班班主任无意看到了爱心市集邀请函,直接将了解非遗保护体验彝绣魅力作为该班的“毕业课程”,孩子们参观彝绣作品展览,选购物美价廉的彝绣香包,还一并收获了端午安康的美好祝愿和楚雄彝绣的艺术熏陶。在小小心灵中培养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何尝不是一种爱的教育?!
用美表达 助攻彝绣出彩
云南楚雄州地处滇中腹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楚雄彝族服饰于201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刺绣是云南省级非遗,是彝家人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这一期学员人员结构与以往历届很相似,年龄从28岁到63岁落差较大,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大学高低不等。给这样的对象授课,对高校教师其实也是一种挑战。研培课程中“拓眼界”系列凭借上海得天独厚服饰和时尚资源设置参访课程还相对便捷,而“增学养”一类的理论课程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深入浅出的学问才是大学问,经过反复讨论,非遗教育研究中心决定从“美”字入手,因为爱美是人之天性,这与年龄、学历并无太大关系,而刺绣、服饰都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是人类展示美的重要载体。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也正好是这样的一个“美好学院”。
老师们开始“美化”课程,也“美化”教学,“美化”参访调研。在美的熏陶中去学习美、表现美、创作美、展示美。陈彬教授的服饰色彩设计课,直接从学员自身服饰的各种色彩导入,让她们感受通过不同的色彩的搭配所显示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柯玲教授的刺绣与民歌课程,告诉学员们他们手中的针线与艺术家手中的纸笔作用相似,都是一种艺术表现,绣歌则是这种表现的有声表达。学院年轻教师2003年“中国民歌十佳演唱家?金奖”获得者章丹丹受邀助演,课堂上歌声此伏彼起,笑声不断。柯老师又鼓励学员们即兴填词集体演唱,充分体验艺术创作的审美娱乐功能。集体创作的《绣金匾》歌词中也将教师的“思政”理念巧妙贯穿其中,使非遗研修与陶冶美好情操有机结合。
傅婷老师是最爱给学员摆拍美照的老师,她的服饰品设计制作课是学员感觉受益良多的课程之一,也是学员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并形成独立作品的一门检验性课程。5月30日,授课标准时间为上下午各3个小时共6小时,但是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快9点,好多学员除了去食堂吃饭一直在教室未挪窝。美感表达是人的高峰体验之一,为之废寝忘食者大有人在。当晚快12点,还有学员在班级群里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些美轮美奂、凝聚了师生心血和美好寄托的作品社会大众都可以在结业活动静态展中欣赏到。
据悉,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主动回应广大非遗传承人群的愿望期待,着眼于新时代提升非遗的新活力而开展的国家计划。东华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成功举办五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传承人研培班。东华非遗研修学员与大学生结对的设计作品在上海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北京恭王府及斐济国际时装周、巴西里约热内卢、英国曼切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埃塞俄比亚、台湾实践大学等地展出、展演,赢得国内外时尚界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