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文教结合”舞台多大课堂就有多大,重点实施项目平均投入千万[图]
支持创编上海交大《钱学森》、上海交大医学院《清贫的牡丹》、立信会计《潘序伦》、东华《钱宝钧》、上海中医大《裘沛然》、上海理工《刘湛恩》等。
校园版歌剧《江姐》在同济大学彩排。 张驰 摄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一曲《红梅赞》,50多年后又在青春舞台上唱响。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大二学子贾童谣是一个95后的“江姐”,她和她的同学们担当主创,不仅为沪上师生奉献了一部校园版歌剧《江姐》,近日还进京汇报演出。
今年初,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评出10项示范项目,其中上海高校占2项。除了课堂上的“上海大学‘中国’品牌课”,就是舞台上的“同济大学创新手段传唱、传播、传承‘红岩精神’”。
以文化人,以艺育人,上海形成“文教结合”雏形以来已走过十年。从提升师生人文综合素养到引育紧缺文艺人才,从打造文艺平台到支持学生文艺作品创作,新一轮“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展开,全年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有约400场,可谓天天有戏。
演“红色经典”学做人
“我阅读了小说《红岩》,深深感受着江姐的内心有一团火焰在燃烧,”此剧江姐扮演者之一贾童谣说:“参演歌剧,不仅得到专业提升,更重要的是内心净化和升华。”事实上,在排演过程中,她“演英雄、学英雄”,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原来,同济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声乐教学中选择了《江姐》这一红色剧目作为教学内容。去年夏天,《江姐》在同济一·二九礼堂首演,除启用一位专业演员和校内一位辅导员外,其余演员均为学生。在沪高校巡演后,因部分参演学生毕业,从下半年起又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创意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专业学生中补充演员。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每周排练4天,有的唱段唱过300多遍。新学期来,《江姐》走出校园,去到江姐故乡四川的成都、宜宾等地巡演,与6000余名观众同行,一起穿越时空,感触信仰力量。
这个冬天,还有一部沪上暖剧赴京献演:90后们在《党的女儿》首演25年后再次致敬经典。新清华学堂可容纳2000余人的大厅座无虚席,上海师范大学为主排演的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带着师生回到那个植入初心的年代。
去年暑假底首演前夕,导演张春良教授不慎摔伤,手脚活动不便,但他克服困难坚持排演,感动了剧组所有师生。让张春良倍感欣慰的是,不少同学在演完后第一时间递交入党申请。剧中扮演主角“田玉梅”的音乐学院2014级研究生陈虹娇就是一名预备党员,而扮演大反派“马家辉”的学生更是一名正式党员,于是创作团队创新地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张春良说。
上海市文教结合办数据表明,2016作为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的首年,重点实施23个文教结合项目,安排财政经费投入达2.5亿元,平均每个项目逾千万元精心打造。
|
上海师范大学上演《党的女儿》。 海沙尔 摄 |
排“大师剧”我有原创
春风化雨,润人有声。除了复刻经典剧,以母校名师大家为原型的“大师剧”,也成了沪上大学生最好的文教课本。从“中国航天和导弹之父”钱学森,到“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从中国化纤工业和纤维高分子科学开拓者和奠基人钱宝均,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血液学家王振义,无论是治学传道,还是教书育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采是社会共有的核心价值和宝贵财富。
“含泪打虎”律政剧,“穿越”延安第一案。华东政法大学的“大师剧”少不了政法特色,科班师生与文艺人士联袂,“请回”老院长雷经天,选取这位充满传奇色彩大法官的一生华章,即主审宣判毛泽东致信的“黄克功枪杀刘茜”案,给当代法学学子上了秉公执法、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一课。
剧中,一名法律系研究生陆明君,因多年努力的法律援助案件遭遇庭审失败,对法律力量和法律信仰产生质疑。她偶然梦回抗日时期的延安,见证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如何审判逼婚未遂的团级干部黄克功。
这部音乐剧在华政校园演出时,得到大学生排队追捧,800人剧场连续两晚被站满最后一排,之后又在人民广场ET聚场连演3场,也场场爆满。法律专业学生何木永说,“陕北公学、延安、中国司法、审判、公正……在我本来印象中,这些词汇揉在一起,是一大片的红。”不过,舞台上他看到的是一个会唱歌还很好听、草地上与学生星夜谈心的雷经天,以及为心中公平正义、四处奔走呼号的陕北女生。观演后,雷经天之子雷炳坚老人也说,父亲这些司法实践希望对从事法律工作的青年后辈起到教育和借鉴作用,也希望追求法治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迄今,上海依托文教结合机制设立“大师”系列校园剧扶持计划,已支持创编上海交大《钱学森》、上海交大医学院《清贫的牡丹》、立信会计《潘序伦》、东华《钱宝钧》、上海中医大《裘沛然》、上海理工《刘湛恩》等。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表示,这一系列校园剧,演出的是戏剧,传承的是文化,宣传的是大学精神,培育的是公民道德。
德艺双馨栽培“文青”
天天演、人人演,如今文教结合形成了高雅艺术、非遗、军乐团、原创校园大师剧、电影、网络文化六大“进校园”品牌。从中,也锻炼栽培了一批原创“文青”。
甚至上海市大学生“武术秀”竞赛上,各校学子也开发出《秦俑魂》《高山流水》《英雄》等“武术剧”新形式:复旦学生主演《师父在上》讲述一个拜师学艺故事,传达“三不教”的武术之道,“不孝父母、性情暴戾、无信无义”者均不教;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双人对打《三岔口》,则以武术基本功+现代舞+文艺范的混搭法,重新包装了这出经典戏曲唱段,快慢相兼、刚柔并济。
除了“武”动青春的功夫剧,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还有相声剧。上海交大跨年晚会上,笑点分分秒秒、网传10万+的相声《石器时代》火了。台上右侧的捧哏,是交大材料学院2015届毕业的李宏烨博士;逗哏的则是他的同院学妹兼妻子、尚在读博的郑钰。这对工科博士夫妻为这份真爱创业了,仅在去年他俩以及各校大学生为主的团队就原创了180段新相声。
在李宏烨看来,相声不仅仅是两个人按老套路、说老段子。通过与学校教学发展中心合作,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培训形式——教学相声剧,如《我爱上课》《牛老师先飞》等,几个演员扮演新教师、老教师、好学生、问题学生,把培训中的理念冲突等两难问题一并展示,成了最幽默的一堂课。他强调,姜昆老师说过“原创、接地气、不低俗、传递时代思想,这些才是传统相声最重要的传统”。
文教合体,德艺双馨,更多好苗子在艺术专业的苗圃里。舞蹈方面,去年文教结合投入1300万元,依托上戏建设上海舞蹈学院,加快融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建设,让教学、创作、演出融合为一个舞蹈有机体;演奏方面,上音和上交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跨洲合办上海乐队学院,首届毕业生均进入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或乐团进行职业演奏;美术方面,依托上海大学设立上海美术学院,冯远领衔40余名中外名家加盟,意在重振上海作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源地风采;电影方面,以上海电影学院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双轨路径培养全产业链人才,前者聘请陈凯歌任院长,后者院长则由贾樟柯担纲。
表演艺术家、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首席教授奚美娟说,“电影技术再发达,也理解不了人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其中蕴含的电影艺术和教育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来源:上观新闻 2017.01.19
原文: 新思政之五|“文教结合”舞台多大课堂就有多大,重点实施项目平均投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