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之际 须臾不忘国家战略

27.04.2015  08:44

  原标题:须臾不忘国家战略——写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之际

  ■在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内进行试验,在海关特殊监管区“铁丝网”以外进行试验,在城区功能形态丰富的成熟区域进行试验,这是扩区后,与全国其他自贸区的不同之处,也是国家赋予的又一项艰巨任务

  ■更大范围的试验,自贸区建设就要与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更高层次的试验,自贸区建设就要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相结合;更广领域的试验,自贸区建设就要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结合;要想“试出点东西来”,自贸区建设还要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相结合

  ■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力争建设成为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使自贸试验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这就是须臾不能忘的“国家声音

  上海第一高楼,632米的上海中心尽管还未投入运营,但它已瞄准了中国改革的最前沿:大楼运营方本周将宣布拿出两层楼面,建设中国财富管理中心,利用自贸金融改革的先发优势,打造国内跨境投资管理的“最高峰”。

  对“第一高楼”而言,这是无法按捺的冲动,因为关乎未来的改革画卷正徐徐打开。

  今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从原来28.78平方公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正式扩展到陆家嘴、金桥、张江三个片区,上海自贸试验全面开启“2.0时代”。

  自贸扩区,上海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为改革开放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深化改革,上海自贸区这块制度创新的“苗圃”,将继续牢记国家战略的试验任务,向更难、更险的“改革深水区”迈进。

  日出江花红胜火。浦江两岸,改革之花开得正艳。

   改革“良种”播向全国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项关乎全局的国家战略,一场面向太平洋的宏伟决策正式启幕。

  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自贸区各项改革举措纷纷出炉。

  从不知何为负面清单,到负面清单成为市场准入管理的主要方式,上海自贸区先后3份负面清单,限制条款一次比一次少,透明度一次比一次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减政放权,赋予市场更多空间的决心和诚意。

  由国家工商总局主导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使政府对市场主体管理方式发生剧变。自贸区内企业注册数量一年就超过了以往20年的总和,市场被激活了。

  过去,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管理部门很多。国家口岸办牵头推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后,企业只要在一个窗口递交材料,处理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被大幅减少。

  为服务实体经济,便利跨境投资和贸易,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相继推出51条金融改革举措,包括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跨境人民币使用、利率市场化等,都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一年多来,上海自贸区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业已形成。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说,总体上看,探索实现“四大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原定的各项任务已全面推开,改革效应正逐步显现。

  上海试验,市场点赞。普华永道独立完成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评估报告显示,所有改革项目评估分值都在“中性”以上,60%企业表示愿意把上海自贸区作为亚太总部所在地。

  上海试验,中央认可。今年1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对上海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上海自贸区五方面28项改革事项开始走向全国。

  精心培育改革“良种”。上海自贸试验,不负众望。

   更高层次的试验

  在上海自贸区,三张桌子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自贸区管委会曾用三张不同颜色的桌面,来形象展示政府权力的“瘦身”效果:第一张桌子是绿色桌面,堆满自贸改革前限制措施共186份文件;第二张桌子为蓝色桌面,摆着被调整的151份文件;第三张桌子则是橙色桌面,上面是目前留存的35份文件。也就是说,上海自贸试验一年,有81%的企业投资限制文件被调整,有的限制条款从此消失。

  未来,三张桌子可能被“两份清单”取代,那就是扩区后将要推出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而且这次不仅仅在自贸区,还将延展到整个浦东。

  在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内进行试验,在海关特殊监管区“铁丝网”以外进行试验,在城区功能形态丰富的成熟区域进行试验,这是上海自贸区扩区后,与全国其他自贸区的不同之处,也是国家赋予的又一项艰巨任务。

  曾几何时,当自贸扩区的消息传出,有人深陷疑惑:上海自贸区扩区,近水楼台的临港没能入围,开发成熟、人气旺盛的陆家嘴、金桥、张江,却登上了“自贸大船”,这有何深意?

  上周,《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公布,谜底揭晓。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说,通过方案不难看出,上海自贸试验进入“2.0版”后,制度创新仍是核心任务。“自贸试验的重点不是去招商引资,不是去开发一块新区域,而是试点新制度,积累新经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这个角度看,在陆家嘴、金桥、张江进行自贸试验,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试出点东西来。

  更大范围的试验,自贸区建设就要与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浦东综改十年,启动了三轮综改“三年行动”,推出改革项目200余项。自贸区扩区后,浦东要在全国率先回答,如何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如何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如何着力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

  更高层次的试验,自贸区建设就要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相结合。浦东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和主战场,自贸试验的制度创新必然会成为“四个中心”的新引擎。

  更广领域的试验,自贸区建设就要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结合。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如何联手发展,“双自联动”能否擦出别样火花,世人关注。

  要想“试出点东西来”,自贸区建设还要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相结合。如果把中国东部沿海比作一张弓,长江比作一支箭,处在弓箭交叉的“箭镞”就是浦东。在浦东进行自贸试验,就是拉开东部蜿蜒海岸线强弓,扣发长江流域的利箭,将中国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境界。

  开弓没有回头箭。上海自贸试验,路在脚下。

   时刻牢记先行使命

  什么是一个好的自贸区?

  对于这一问题,英国保诚集团董事长曼杜卡曾给出富有思辨意味的答案。“其实最好的自贸区往往是国家改革的先行者,应该是改革的促进剂而不是替代品。

  国家改革的先行者,上海时刻牢记使命。

  这场试验源于国家的需要。中国通过加入WTO前后的努力,适应了全球贸易的游戏规则,跨过了贸易的高门槛,也赢得了新一轮高速增长。而当前,美欧主导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的则是贸易及投资的双维度开放措施。直面这种国际新趋势,中国亟需主动适应和对接,尽早进行压力测试,而上海光荣地承担了这一任务。

  未来,深化这场试验的最大动力,仍然是国家战略。翻开上海自贸区的深化改革方案,会发现又多了许多新名词:“探索建立采信第三方信用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试点建立与开放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产业预警体系”等。这些无一不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未来要啃的“硬骨头”。

  继续引领国家战略的试验任务,上海自贸区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石良平认为,全方位服务业开放将是上海自贸区今后改革的重点,也是这一轮国际谈判的重要目标,“上海可以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健全安全审查机制、竞争中立原则等,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积累经验”。

  接轨国际规则的同时,上海还可以引领国际规则。在新一轮国际服务贸易开放中,如何对跨境数据、自然人流动进行高效监管,国际社会并没有统一标准。上海自贸区可以先行研究和试点,提出中国自己的解决方案,供世界参考。

  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力争建设成为开放度最高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使自贸试验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这就是须臾不能忘的“国家声音”。

  咬定青山不放松。上海自贸试验,求索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