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扩区" 要为制度创新做好"压力测试"
12月30日消息:跨出28.78平方公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将制度创新“试验田”拓展到陆家嘴金融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和金桥开发区片区。昨天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本市相关委办局负责人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扩区”无疑成了现场最受关注的焦点话题。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寅表示,扩展自贸试验区的地理空间,可在更广范围检验制度创新的效果和风险性,做好“压力测试”。而据市发改委副主任顾洪辉透露,上海正在制定全市范围内学习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的方案,“尤其是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将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开展,并不受区域局限。”
跳出原有海关特殊监管区范围
此次扩区之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主要包括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而“扩区”后的面积大大增加,跳出了原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范围。
针对“扩区”的战略意义,陈寅表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建设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自贸试验区设立一年来,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探索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明确提出,希望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要辐射到浦东新区。”由于原来28.78平方公里内的制度创新要拓展,就需要全国人大授权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在自贸试验区内的相关规章做出相应调整。
其次,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可以更好地检验制度创新成果,完成“压力测试”。“一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探索制度创新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毕竟原有区域功能比较单一,比如没有社区。加入浦东新区的三大片区后,就能在更广范围检验制度创新成效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他指出,陆家嘴、金桥、张江集聚了大量的金融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各类科技研发企业,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一系列开放创新措施在上述这些区域试验,将为未来与国际进一步合作交流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第三,浦东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过10年探索和努力,形成了完整的政府职能构架,特别是在改革促进上基础扎实。因此,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浦东区域加大探索,一定会为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对外开放带来更好保障。
全市学习借鉴自贸试验区经验
“考虑到上海自贸试验区本身承担的国家战略需要,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营造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而陆家嘴、金桥、张江可以更好地承载现有改革试点任务。”顾洪辉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共包含98项改革事项,目前已全部进入实施阶段。其中,形成了27项复制、推广的经验,28项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后可推广的创新措施。此前上海自贸试验区范围全部为海关特殊监管区,纳入全新的三个片区不仅仅是区域的扩大,更是为了功能测试,也就是在更广范围内检验制度创新对不同产业类型的实际效果。
他指出,此次扩展的区域全部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意味着可以在完整的政府行政体系内,更好地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由于原来的自贸试验区、陆家嘴、金桥和张江都有各自不同形态的管委会,本周三将听取各方意见,制定具体的管理组织框架,方案将在不久后公布。最终目的是更好学习借鉴自贸试验区行政管理经验,发挥浦东区域的政府职能优势。
顾洪辉透露,上海还在制定全市范围内学习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的方案,“尤其是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仅要辐射浦东,而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并不受区域的局限。”
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据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介绍,截至11月底,自贸试验区内投资企业累计达2.2万多家,挂牌后新设企业近1.4万家。新设外资企业2114家,同比增长10.4倍。值得一提的是,区内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比增长20%,显示出政府简政放权后,为企业释放出了更大市场空间。
眼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第二年。陈寅表示,2015年将按照中央“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要求,对标国际通行贸易规则,特别是中国和其他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贸易往来方面的未来趋势,不断探索。其次,进一步放大上海自贸试验区效应,把创新制度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要让改革成果在更广区域内落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而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贸易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等金融制度创新以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做法的基础上,将继续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第三,加入了新的三个片区后,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加大服务企业发展的力度,服务于上海的转型发展,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