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做好"减法题" 关停"三高一低"企业换取新空间

18.07.2015  11:28

  东方网7月18日消息:曾经的"私企野蛮生长带"嘉定南翔,在过去几年关闭了97%以上的制造企业,这种前所未有的转型力度,折射出当下上海经济中的"减法"部分--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说白了就是关掉不适合留沪的"三高一低"企业(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低效益)。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方面成本趋高,但上海的这道"减法题"却越做越坚决--今明两年,预计每年都将锁定1000个项目,比过去几年的平均力度还要高出1/3。

  善做"减法",实际上是为了做好另一种"加法"。在南翔,小企业退出后腾出的大片厂房,在这两年的"创业风暴"中,成为创客的聚集区。在新的平台上,南翔的制造业基因依然存在,但早已不是以前的那个南翔。

   6400多道"减法题"收获颇丰

  刚刚出炉的一组统计数据,勾勒出上海在最近七八年中,通过产业结构被"减掉"的经济总量。据市经信委介绍,今年,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已经启动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有577项。而从2007年启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至今,上海八年多来共关停"三高一低"企业6400多家,年均约740家。八年中,每年因调整而减少的工业产值约有200亿元,相当于每一项"减法"都会带来300万元的产出下滑。

  但对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就算付出短时、局部的经济成本,调整"三高一低"企业的必要性仍不必多言。市经信委表示,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为上海带来了四方面的进步:城市面貌改善、安全隐患减少、产业布局优化、社会矛盾缓解。特别是在经济层面上,"优胜劣汰"已经带动了本市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走高,今年甚至出现了利税增速比GDP增长更快的局面。

  而在其他领域,市经信委的一组折算公式,也直观地展现了6400多道"减法题"完成后上海的收获:--减少能源消费830万吨标煤,相当于全市居民一年半的用电量;

  --污染物减排的生态效应,相当于再造了100座世纪公园;

  --腾出的土地资源约有12万亩,相当于普陀、虹口两区面积之和;

  --减少危化品产量300万吨,相当于每天减少1000辆危化品运输车上路。

  目前,上海在外环线以内区域的"三高一低"项目已基本调整完毕。接下来的重点,将是在市郊重点行业和区域,结合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进一步释放空间资源。

   南翔之变折射上海调结构之势

  客观地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减法并不是目的。在抓好"减与压"的同时,通过合理的机制,促进释放出来的资源向合理方向流动,才是上海的核心目标。

  南翔就是这种变化的缩影。从2008年开始,仅六七年时间,这里原先的2000多家企业被骤然"浓缩"到50家,大片工业建筑成为空城。但阵痛过后,南翔升级成为本市首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大批新兴业态涌入。运营才一年、总面积不过5000多平方米的智能硬件产业孵化平台已吸引到100多家创业企业入驻,推出智能硬件产品300多种,几乎覆盖了市场上所有的智能硬件细分领域。

  南翔之变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实际上是同步的。市经信委表示,着眼于打破资源要素环境制约,提升城市功能,激发创新活力,上海特别注重在调整完毕的区域内引入金融配套资源和"四新"项目,促进传统园区"创客化";同时,兼顾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城市功能设施配套,促进人口就业结构优化。

  除了推动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上海也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在环保方面做"加法"。特别是今年,结构调整腾出的土地大批用于在嘉定、闵行等区建设若干郊野公园,为城市储备生态资源。

  正因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越来越突出创新、效益、生态等指标,虽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调整难度越来越高,但基层政府、居民直接能感受到城镇面貌以及地方经济在"减法"中出现的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