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网络提升服务效能
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服务配套,过去十年,上海培育起了科技服务业,未来它的增长点在哪里?如何契合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答案是:深度融入互联网。
日前,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主任谭瑞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参照消费类电子商务平台模式,激活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潜能,预计在此模式下,科技服务业产值将以30%的速度大幅递增。
机器“连轴转”最省钱
提高闲置设备利用率,是研发平台的宗旨。研发平台建成10年来,已让7788套大型科学仪器实现了共享,然而闲置在上海几十万家中小微企业架子上的小型仪器,却因为人力物力的限制,难以充分利用。不过,互联网的普及让小型仪器共享成为可能,而这也被“有心”企业捕捉到。
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清会就注意到了大量闲置在企业中的3D打印机器。几乎所有工人都知道,机器“连轴转”最省钱,3D打印一件物品和十件物品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可大多数3D打印设备,却在被企业购入之后三天两头“睡大觉”。今年,他计划依托研发平台,将社会上的3D打印需求“收集”起来,再分发到各个拥有打印能力的单位,让闲置的机器尽可能都转起来。
谭瑞琮表示,一批像3D打印平台的新型子平台建立起来后,带动的微小闲置资源将非常可观。
从“需求者”到“供应者”
与电子商务平台中大多数人只有消费者一个身份不同,加盟研发平台的每家企业天生具有“需求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身份。而一般中小企业需要5年,才能从“需求者”成长为能够提供服务的成熟企业。
2007年,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因为在环保型传感器研发上“卡了壳”,求助研发平台,最终和同济大学结了缘。5年后,当新疆上海合作基地需要建一个拥有智能传感器的养鸡场时,研发平台从资源库中准确匹配到了左岸芯慧。这时,左岸芯慧从技术“需求者”摇身变成了“供应者”,拿下了为新疆养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合同。如何能让企业更快地从研发服务的“需求者”变成“供应者”?研发平台正在探索扶持方式。例如,做中药产品检测的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加入了研发平台下的中药标准物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后,通过平台的资源匹配,服务量5年内翻了30倍。
一个平台成功与否,关键看人气。目前,研发平台拥有1103家加盟机构、49.5万注册用户。但谭瑞琮认为还不够,仅仅依靠以往由研发平台工作人员牵线搭桥的模式,无法应对更大量级的创新资源的涌入。下一步,他们将目光投向在线科技超市——无论什么规模的企业,都能够在超市货架上摆上自己的“商品”(服务),任何有需求的企业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实现资源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