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动科技创新从未停歇——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
11月1日,周日,第2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将拉开帷幕。今年主题,定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本身已成大名鼎鼎的“国际品牌”。每年,会议都会选择一个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主题,既是当下热门话题,又关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长远发展。
科创中心,是现在上海最受瞩目的议题。其实,2006年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也和创新有关,关注如何“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当年,国际企业家们为上海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贡献大量真知灼见,一些意见产生显著的后续影响。
两个主题之间,上海创新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从2006年开始,这位核物理专家每年都应邀参加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他眼中,九年来上海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制度能力等领域,都有了质的飞跃。
“我非常欣慰,时隔9年,创新又重新回到市长咨询会议的话题中。”朱志远饶有兴致地回忆第一次参加会议的场景,“那次会议上,大家热情非常高。”
朱志远认为,虽然两次讨论创新的市长咨询会议间隔九年,但期间上海推动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上海不断迈向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进程中,科技创新的整个文化理念达成共识。”朱志远表示,如今上海的创新大环境中,有高校,有科研院所,有企业,且大型企业居多。这些创新的关键因素形成合力,通过政策引导达成共识,都在促使上海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模式。
2006年会议前夕,上海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已有149家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迁到上海,落户上海的研发中心达到191家。那时上海正从单纯追求引资规模和数量,转向注重引资质量和引资方向。截至今年8月底,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的地区总部已达522家,研发中心390家,全球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云集,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名片”的一部分。
优秀企业的不断入驻,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一家优秀的跨国公司,一定是将创新视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朱志远认为,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企业本身,在核心经营理念不变的情况下,这些优秀公司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都会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上海如何吸引创新人才,是2006年市长咨询会议上许多国际企业家和专家们关注的议题。当时,英国知名学者李德彼特打了个有趣的比方,说引进人才应该像“赶鸟”,在目的地放上好吃的食物和水,鸟儿自然会被吸引过去,只要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保持下去,这些鸟就会留下来。
对这个比喻,朱志远印象深刻,他认为相比其他拥有天然资源的城市,上海的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却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利益一直在不断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投入到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中来。“我们有条件做好科创中心建设。”朱志远信心十足,“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又不断发展的城市,对任何一个企业和人才来讲,这都是很重要的平台。”
不过,面对科创中心建设面临的瓶颈和挑战,朱志远也指出,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在加强,但是在全球的创新能力排名中,我国创新能力还不是在第一集团。“在长跑比赛中,人们通常只关注第一集团那些最具有竞争力的人,因此承担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上海,必须更进一步。”朱志远表示,上海有高品质的人力资源、发展良好的基础设施,有竞争力很强的平台,这些因素都促使上海可以有更多的创新和创造;如果能把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城市的创新能力提升结合,上海迈向全球创新能力第一梯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