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会改革,今日再出发
上海工会改革走过了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上海工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上海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强力推进六个方面共十七条具体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去“四化”、强“三性”、促“三转”,建机制、强功能,发挥了工会改革的排头兵作用。
诚如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说:“这次改革,不是一次小修小补的调整完善,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今天,在上海工会改革一周年之际,回顾一年来的改革历程,探究工会改革在新起点上再出发的必然逻辑,不仅是现实之需,并且指向未来。
改革需要勇气,要有敢于自我解剖的勇气,要有敢于正视群众批评、倾听群众呼声的勇气。上海工会在改革中“猛击一掌”,掌掌击中工会在思想理念、组织体制、干部管理、方式方法、工作作风等问题上的“痛点”。
机关编制精简40%,“减上补下”,建立专职干部遴选制,推动扁平化运作,把更多的经费投放到基层……这样的变革,必然会涉及资源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阵痛是必然的。但不从自身下手,工会改革就很难走出一条新路来。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可以看到,内部机制的转变,已经日益外化为整个工会系统的持久活力。
基层工会是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神经末梢”,也是改革的关键所在。“薄弱环节在基层,先进经验也在基层”,上海工会改革从基层汲取智慧,也将改革红利落实到最基层。针对非公企业建会依赖企业、职工被动入会以及非公企业工会“不敢为、不愿为、不能为”等问题,市总工会在工会改革进入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关口,及时在宝山区顾村镇启动非公企业工会改革试点工作,为有效化解长期困扰基层工会的瓶颈顽疾,实现依法入会、依法建会、依法办会,积累了经验、提振了信心。现在,市总工会已将这一被誉为具有历史性突破意义的创新举措推向全市更多街镇,相关经验做法有望在全国范围推广。
此次工会改革有一个不同以往的大背景:不仅是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全球化背景下,更是在移动互联成为常态的信息化进程中。
撇开技术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思维的特质,与工会组织的群众性,两者高度相通:互联网思维讲究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工会开展工作,则是以职工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互联网思维强调一切以用户满意为标准,工会工作的评判,则基于职工群众是否认可;互联网思维认为用户体验至上,而在工会看来,职工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是上海工会官方微信、“申工社APP”等的功能设置,还是职工服务站的遍地开花,从线上到线下,都能看到这样的特点或趋势:即真正以职工需求为导向,从方便职工出发,做到怎么有利于做好职工群众工作,就怎么建会;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工作。
改革没有完成时,今天,上海工会改革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近日在上海调研时,寄语上海工会:要站在改革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并初见成效的新起点上,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围绕着更好地承担起团结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坚决大胆地把工会改革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
积极把改革成果向基层延伸,努力把改革成效转化为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让职工群众对工会改革有实实在在获得感,应该是上海工会始终为之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