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行仓库纪念地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13.08.2015  06:44

  78年前,“八百壮士”死守“孤楼”四行仓库,以血肉之躯力战,彰显“中国不会亡”的决心。78年后,历经1年零8个月的紧张施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将于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纪念日这一天正式开放。这里,将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少有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他特别提到,“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舍生赴死、抗击外敌的壮举,是上海这座城市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近年来,民革上海市委及社会各界通过提案、来信等方式,多次呼吁整合上海抗战文化资源,对上海抗战遗址加强保护,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彰显上海城市历史价值。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市委于2014年4月下旬专题研究上海纪念抗战70周年活动,特别指出,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对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纪念馆(陈列室)进行改扩建。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东至西藏北路、西至晋元路、北至国庆路、南至苏州河畔的光复路。承担着四行仓库纪念地修建工作的闸北区,主动与四行仓库产权所属的百联集团对接,以“一个纪念馆、一面墙、一个广场、一组雕塑”方案规划,推进四行仓库修建工作。在前期清场和动拆迁工作中,短短五个月内拆除违章建筑500多平方米,动迁面积达近万平方米,完成了纪念地原址内总共283户租户的搬迁,为随后紧跟的建设和布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西山墙重现“八一三”激战弹痕

  根据规划,四行仓库将按照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其作为当年四大银行金融仓库的原有风貌。

  然而,近80年间,四行仓库历经数次加建、改建,其立面风貌、内部空间格局同初建成时大相径庭,壁柱、顶部花饰、清水墙等许多重要建筑特色业已消失殆尽,建筑体量亦发生较大改变。

  为此,建设方对历史图纸、档案、历史影像资料等做了充分、细致的挖掘与研究,并落实专业机构,对整幢大楼做了较为细致的房屋检测,尽可能多地还原四行仓库建筑历史原貌。

  目前修复完成的“西墙”,共保留呈现了1937年四行保卫战中日军炮击形成的8个主要的炮弹孔和430余个枪眼弹点。设计人员通过查找老照片和工部局历史档案定位炮弹洞口位置,逐层剥除墙体之外的粉刷层,通过6种方式修复弹孔。修复后的西墙在苏州河畔无声地诉说当年的激战历史,验收四行仓库整体修复项目的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的专家称其是“四行仓库项目中最好的雕塑”。

  切切追寻“八百壮士”抗战壮举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位于四行仓库西侧1至3层,面积约3800平方米。如何在这方天地里讲好“八百壮士”的故事,考验着纪念馆全体建设人员。史实的亲历者、见证人,对于讲好故事必不可少。由闸北区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筹建组,分别走访了谢晋元之子谢继民,88师师长孙元良之子秦汉,《歌八百壮士》首唱者周小燕,《歌八百壮士》作曲者、中国著名作曲家夏之秋的家属陈先炳,1938年电影《八百壮士》导演之子应大明、应大白,四行仓库保卫战亲历者、作家沈寂,淞沪会战中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之孙张浩霆,了解史料、填补空白,并专门请教了余子道、苏智良、张云、丁一等抗战史专家。

  在史料征集期间,筹备工作人员四上北京,最终通过拍卖会获得张学良将军私人秘书兼飞行员、美联社记者海岚里昂拍摄的有关四行仓库和八百壮士的几组原始照片和胶片等珍贵文物,照片真实记录了战火中的四行仓库,以及“八百壮士”刚刚结束战斗后撤退到租界的历史场景,这次属于首次公开面世。

  由于淞沪会战极其惨烈,到“八百壮士”进入四行仓库时,原来的官兵已经增补了五次,相当部分来自湖北通城县。为此,筹备组的工作人员两次奔赴通城县,探寻所需史料和实物,最终寻得民国时期通城县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四十九壮士姓名一览表、通城籍“八百壮士”1980年采访情况汇编等一批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湖北咸宁师范专科学校已经退休、年逾八旬的丁一教授无偿捐赠了他毕生研究湖北籍八百壮士的全部相关资料、实物和照片,共计7个档案盒。

  经过多方努力,筹备组已搜集到报纸、档案、照片、期刊、书籍在内的文献资料共计1668份,征集到与四行有关的实物(含复制件)280余件。解放日报社主动提供珍藏的《申报》中扫描获得的高精度电子照片文件,供布展使用。

  布展过程中,通过对史料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负责布展的闸北区文化局还根据“八百壮士”在谢晋元将军的决死动员和率先垂范下,共同撰写遗书的历史史实,构想出了“遗书明志”的创意,把遗书家信作为一条纪念馆隐含的展示副线,与爱国主义的展示主线一起,构成了真实可信的抗战英雄形象。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