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两月观察:效果超出很多人预期

07.09.2019  06:52
2019 09/07 06:23 分享 返回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马维辉 北京报道

    上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实施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个人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最高会被罚款200元,企业未落实分类处理且逾期不改正的最高会被罚款50万元,因此它又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

    如今,该措施实施已经两月有余,效果究竟如何?8月30日,在2019(第七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秦峰表示,7月以后,上海进入末端的垃圾种类、产量和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可回收物、湿垃圾分出量较2018年底均有大幅增长,干垃圾处置量则明显降低。

    “上海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典范,在很短时间之内,厨余垃圾的分出率很高,质量也很好。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热度空前提高,效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这些变化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

    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安淼表示,未来,湿垃圾末端处理设施规划研究将成为重点,现实中湿垃圾处理能力还存在滞后,所以要在布局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效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制定过程中,起草组曾经向上海大学环境化工学院教授钱光人征求过意见,他坦言,自己当时“真的没有想到垃圾分类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当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曾经邀请我参加一个节目,节目中让我对上海的垃圾分类做一个判断,我说我估计蛮难的。结果没有想到,这次垃圾分类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还有塑料袋的收费,一个塑料袋竟然可以收到2块钱、3块钱。”钱光人说。

    秦峰也表示,自从7月1日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后开始,上海进入末端的垃圾种类、产量和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上海各类垃圾处置量中,可回收物、湿垃圾分出量较2018年底均有大幅增长,干垃圾处置量则明显降低。

    根据他提供的数据,今年7月,上海市干垃圾的低位热值达到13054.4kJ/kg,相比6月7309.6kJ/kg的数据增长了78.6%。而7月干垃圾的含水率则达到34.3%,比6月56.45%的数据降低了39.2%。

    “干垃圾的热值突然上升,水分明显下降,这个变化是事先预测到的,但是没有想到变化会这么大。”秦峰说,“我们事先预测,垃圾分类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但没想到这次动员得这么彻底,所以湿垃圾的量和程度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齐玉梅表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有几方面的经验。首先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解决大家共同的思想障碍。

    “上海的垃圾分类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因为我们上海的垃圾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生活垃圾的日均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同时从2000年开始,上海已经是第三次推行垃圾分类了,我们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齐玉梅说。

    统一思想之后,上海还找到了好的路径的方法,比如定时定点、机关先行、党建引领、依法治理、体系建设、条块协同。

    以“定时定点”为例,它建立起了一种引导大家进行垃圾分类和方便垃圾分类的路径,从而便于政府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方便市民,去达到最终的效果。

    “当时为什么下决心去做这样的事情?就是为了解决市民的‘无感’问题。通过定时定点,给市民生活造成了不方便,但我们也安排人辅助他进行垃圾分类,又做了很多宣传,这样就让市民意识到了垃圾分类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事情。”齐玉梅说。

本文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