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条安徽路 专家:"嫌弃说"不靠谱

18.03.2016  21:59

  原标题:【求证进行时】重磅!上海的“安徽路”找到了,它在这儿

  记者从上海图书馆馆藏的1943年10月16日《申报》第四版上找到一篇题为《对新路名的小意见》的文章,文中提出“建议xx(报纸原文字迹模糊)路(敏体尼荫路)与安徽路(蓝维蔼路)合并为一名。

  

  网上热帖“上海人都不一定知道的24个关于上海的秘密”在朋友圈中引起不小的关注。其中一个“秘密”称:上海没有安徽路的原因是军阀时期,皖系军队驻扎上海臭名远扬,弄得上海人嫌弃得不得了。于是道路定名时,上海人拒绝把安徽用作路名。这是真的吗?上海究竟有没有安徽路?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经过调查采访发现,上海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条安徽路。

   “嫌弃说”,不靠谱!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薛理勇告诉记者,关于上海为何没有安徽路,以前还有过一段传说: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时率领淮军进入上海,一部分淮军后来定居下来。但绝大部分都是干苦活的人,上海老百姓觉得淮军不好,所以不愿意把安徽作为路名。这个传说与“24个关于上海的秘密”中的“嫌弃说”有着相似的逻辑,都是以老百姓不喜欢谁为理由来说明路名的设定。薛理勇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事实,如果因为没有某个省的名字,就引申出老百姓不喜欢某个地方的人,在全国这样的故事恐怕能讲很多。

  申城文史爱好者“读史老张”也认为,“嫌弃说”一点不靠谱。他说,安徽省下属的地区作为上海的路名,其实远比其他一些省会要多,比如合肥路、安庆路、芜湖路、凤阳路等,因此,如果说真的是当时上海人嫌弃皖系军队,这又如何解释呢。而且,如果真的是嫌弃,那么皖系军阀段祺瑞可是合肥人,又称“段合肥”,但上海却还有合肥路,这就更说不过去了。还有一点,当时上海路名的定名权并不在上海人民,较早时期的定名权在英租界,后来横跨北洋、民国、汪伪政权,抗战胜利后又是国民政府。所以,网上说是因为上海人嫌弃皖系军队才没有“安徽路”,从这点上看也并不成立。

  安徽路,真的有!

  那么,上海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安徽路”呢?原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吴志伟教授告诉记者,安徽路还真的在上海历史上出现过。只是它仅存于1943年至1945年间,与西藏路、河南路等以省份命名的路比起来,就如昙花一现。

  按照吴志伟的指引,记者从上海图书馆馆藏的1943年10月16日《申报》第四版上找到一篇题为《对新路名的小意见》的文章,文中提出“建议xx(报纸原文字迹模糊)路(敏体尼荫路)与安徽路(蓝维蔼路)合并为一名。”由此可见,当时上海确实存在这么一条安徽路。

  

  1943年10月16日《申报》头版与第四版(由上海图书馆提供)

  

  1943年10月16日《申报》中涉及“安徽路”的稿件

  那么这条马路在哪儿?从1945年的一份上海市政府布告上看,成为新路名的“西藏南路”,曾名为安徽路和宁夏路,旧名为敏体尼荫路和蓝维蔼路。老上海地图显示,如今的西藏南路南段在1940年前后还只是些支路和辅路,主干道由敏体尼荫路与肇周路交接联通,整条马路呈“S”型。不难推测,安徽路位置大致应该在今天的西藏南路和肇周路交汇处。虽然还有些争议,但吴志伟认为,当时安徽路可能就是现在的肇周路段。

  

  老上海地图,图中红线可能就是1943年到1945年的安徽路(由上海图书馆提供)

   安徽路怎么消失了?

  薛理勇提出,上海以行政省市命名路名始于1865年前后,当时的上海租界开始以行政省市命名其“辖区”内南北走向的道路,以城市名命名东西走向道路。有一些省的名字被定为路名,但并不是所有的省。到了1943年,上海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路名调整,把很多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路名改掉,用了更多国内省市名,例如江苏路。到了194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吴志伟告诉记者,安徽路就在1945年的大调整中,部分被肇周路替代,部分被西藏南路替代,并且沿用至今。

  

  1945年的上海路名调整布告(吴志伟提供)

  至于后来为什么不用安徽路来命名其他道路,吴志伟透露,学界流传着关于“取消谐音”的说法,那时候的杨浦区有一条“瑷晖路”,恰与“安徽路”近音,便不再用安徽路作为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