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垦:聚变中奔向光明
它在荒凉的盐碱滩涂中诞生,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
如今100万亩土地的小体量下,一个集沿海型与都市型的垦区,一个集现代农业与现代食品加工、分销于一体的跨国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崛起。
历史不会忘记,是激荡了60多年的上海农垦,给了光明食品集团一副厚实的肩膀,让其站成巨人,昂首弄潮。
本报记者 胡立刚 孙永健 郭少雅
50多个国内外著名食品品牌,16家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成功打造出百万吨粮食产业、百万头生猪产业、百万吨饲料产业,构织出占上海蔬菜供应量70%的产业链,是集现代农业与现代食品加工、分销于一体的跨国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荣耀。
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光明食品集团的荣耀起于那片“潮来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荒凉”的处女地,41万知青数十次的“围垦”战役,早已沉淀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中。
更多的人想知道,这份荣耀来自怎样的聚变。毕竟,光明食品集团以最小的体量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并为中国农垦献上一抹特别的华彩,不经历上下求索,是难以达成的。正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永杰所说,光明有着与时俱进的文化基因,在国资改革的新时代,要勇担当、敢担当,坚持国际眼光的战略自信、品牌自信和文化自信,用担当书写光明梦想。
夏日午时,毒辣辣的太阳把上海农垦博物馆木质外墙照得失去了往日的柔和,馆内老照片中荒滩沼泽间的芦苇荡、草棚子与近在咫尺的休闲度假区里那些漂亮小木屋形成强烈反差,叩击着记者的心灵。
上海农垦发端于“城市生存”、发展于“品质生活”的60年历史,凝聚在博物馆里每一副照片每一段文字里,记者发现,前50年的沧桑和后十年的巨变,构成了上海农垦独特的发展历程。
从蹒跚起步到肩负起保障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主副食品供应和安全“稳定器”的使命,上海农垦要真正负起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其思路也愈发明晰——只有站在国资战略布局的高度,围绕食品行业促使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上海农垦才有可能铸就上海食品业的航空母舰,破浪启航。
2006年8月8日,在上海国资委进行国资战略性调整中,上海农垦(时称上海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史册翻开了新的一页——上海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的增资和更名手续全部完成,取得了上海市工商局核发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上海食品业的“航空母舰”正式扬帆起航。
然而,整合资源的大戏才刚刚上演,问题就接踵而至。是“拉郎配”还是“摊大饼”?目标是“贪大”还是“求强”?
光明食品集团总裁曹树民认为,整合就是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集中做强光明食品集团旗下一批著名品牌,成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大型食品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