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安提升执法水平公信力 市民安全感满意度维持历史高位

17.10.2014  09:58

  “知道我在上海市公安局监管总队工作,总有不熟悉的人让我透露‘内幕’,执法过程中‘会骂人甚至体罚吗?’

  这是民警孙颖曾经的困惑。“人们对我们工作的误会,其实是过去不够公开透明造成的错觉。”如今她坦然地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正在推行‘阳光警务’,欢迎你们来监督。

  查处案件是否依法依规、处理矛盾能否公平公正、窗口办事会不会敷衍了事……作为与群众接触最频繁的执法者,公安部门的执法公正、规范、文明,是百姓对“法治政府”最直观的感受。

  2012年底,上海公安在全国率先通过公安部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目标检查验收。以此为新起点,上海着力提升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去年投诉类信访总量同比再下降11.5%,未发生因公安执法问题导致的法院判决无罪案件,行政复议、诉讼案件被撤销、变更率仅1.83%。而与此相应,去年上海市民安全感和满意度达83.31和82.44,维持历史高位。

  治顽疾:跨前一步依法作为

  10月10日上午,杨某因从事非法客运活动被交警暂扣驾照,他没想到,自己如此“小心低调”,居然撞上民警设卡,当场被抓,被依法行政拘留。这不是巧合。今年9月22日,杨某因从事非法客运活动,被交通行政执法部门查获、处以1万元罚款的同时,交警暂扣其驾驶证3个月。尽管如此,杨某依然认为,只要小心,就能混过这三个月。杨某驾驶证被暂扣时,警方已同步将他的人、车信息纳入监控名单。依托街面智能监控系统,民警发现他仍旧频繁驾车上路行驶。在摸清他的出行规律后,警方设卡将其抓获——这已是松江警方依托人机互动查获的第5起相同案例。

  “黑车”治理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顽疾治理的缩影。曾有不少群众感到不解,连自己这样的普通人都能分辨得出的“黑车”,警察为何不抓人扣车。“在依法治理的理念下,不能再采取粗放式执法,随意实施强制性措施或处罚。”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办研究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法行政要求必须在法律框架内用足用好法律资源。法治既要在法律框架之内,又要积极作为。

  过去,非法营运执法管理不属于公安部门管理范畴,但"黑车"容易诱发治安事件,公安部门理应"跨前一步"。上海公安主动与交通管理部门联手,互通信息,建立协作联勤机制,最大限度挤压"黑车"生存空间、提高"黑车"运营成本。今年,《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若干规定》出台,明确对从事非法客运驾驶人,公安部门可暂扣驾驶证3至6个月。用足用好这一法规,公安部门通过多种灵活运用的方式加大打击"黑车"力度。对查证的"黑车"暂扣驾驶证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相对人的违法成本。从今年6月底法规通过至9月底,公安交警部门以从事非法客运为名暂扣机动车驾驶证690余起。

  不仅是"黑车"问题,群租、非法搭建等"城市病"治理中,都有公安部门依法作为的身影。市公安局法制办副主任范宏飞告诉记者,完善的执法制度是规范执法的前提和基础,上海公安针对实战亟需的法律依据,加强法律政策研究,利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实现执法目的和执法效果的统一。

  治隐疾:追责"隐形推诿"

  今年2月18日,一名当事人因手机被窃到某派出所报案,治安窗口民警告知当事人因为该案发生在其他区域,建议他到案发地派出所报案,未受理案件。按照公安部门的相关规定,对于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但不属于本单位管辖的,应当在受理后24小时内移送至有管辖权的单位处理并告知报案人。这一情况被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办在对各单位执法办案场所日常巡查时发现,当即制发《执法问题提示单》,并纳入执法质量考评范围予以追责。然而4月6日,又有一名被害人因网上招聘兼职为名诈骗钱款而到这一派出所报案,民警仍以管辖权为由建议至其他派出所报案。这一次,法制办不仅制发《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派出所整改,还对相关民警进行追责。

  如何处理此类"隐形推诿"?"阳光"是治理"隐疾"最好的办法。如今,不少派出所不仅将相关制度规范公开张贴上墙,还公示了监督投诉举报渠道。市公安局法制办副主任钱海啸表示:"公开透明的前提是规范,这就形成一种倒逼机制,通过警务活动的公开透明,用全方位的监督来倒逼公安机关和民警提升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目前,上海公安正全力打造的"阳光警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行政管理、执法办案活动的公开、透明。在一些法律界人士看来,"阳光警务"是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

  走进上海市闵行区看守所接待大厅,门口摆放着一台政务公开电子触摸屏。在押人员家属凭专用号码点击进入,不仅可以查询到在押人员大账消费和就医记录,就连看守所领导、收押接待岗位民警姓名、警号及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也都一目了然。8月27日上午,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成浩华向看守所民警出示律师执业证、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后,不到20分钟,就在闵行区看守所专门设置的律师会见室内和自己的当事人见上了面。公开、透明、高效的流程,获得不少律师的赞赏。

  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局公开力度不断加大。以过去人们眼中"最神秘"的监管场所为例--上海公安在全国率先实行特邀监督员巡查监督制度,定期举办社会各界人士和在押人员家属座谈会。近年来,聘请特邀监督员152人,各监管场所已累计开放1162次,接待参访人员22682人。据了解,上海公安将逐步实现"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涉及执法办案、行政审批、服务群众的事项,以及涉及公民权益的执法标准,只要不涉密、不涉及公民个人隐私、不影响社会稳定,都"应公开、尽公开"。

  防过失:警务工作全监控

  在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总队,十几块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全市各派出所、职能部门的窗口情况。目前,全市所有派出所根据规范化建设要求,分为接待区、执法办案区和办公区、生活区四个区块,摄像装备已覆盖全部400余个执法办案场所的接待区和办案区,全时段、无死角地实时对警务工作展开监控。

  不仅执法场所内情况可随时监督,上海公安还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规范民警执法行为。上海街头的交警、巡警,随身都会携带一个350兆数字集群电台和一只录音笔。记者在南京东路派出所指挥中心看到,通过电台反馈的信息,配套的电子地图就能实时显示正在该区域巡逻的民警图标,点击任何一个图标,就能显示出民警的姓名、呼号、警号、工作单位等信息。通过这两件随身工具,基本能还原民警一天的工作轨迹,既方便案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调配警力赶到现场,也能监督民警执法工作规范。据介绍,这些仪器记录的内容将作为民警的执法记录被保存30天以上,一旦遇异议,民警工作过程皆"有据可查"。

  精细化的执法管理,方能健全执法责任体系,这是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保障。

  据了解,上海公安严格贯彻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对行政复议被撤销或确认违法、行政诉讼败诉等属于追责范围内的案件,及时认定执法过错并核查定责,对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执法办案人员,做到发生一起、查处一起。

选稿:贡小翔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