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家的玻璃橱:许多人自己做 难以忘却
“自己做的玻璃橱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已经逐渐被正规厂家生产的装饰橱、博古架取代了。但是问问老上海人,说起玻璃橱,哪个不是津津乐道,难以忘却呢?”
先有老百姓自己做,后来才有厂家生产
受访者:谈凯敏,男,66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谈凯敏这样的“50后”到了适婚年龄。这一人群数量巨大,市场上的物资却很紧缺,家具成了要凭结婚证限量供应的紧俏商品。
为了让婚房看上去有点腔调,上海青年当中涌现出了一批“动手派”,开始动脑筋自己做。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市场上的木材同样紧缺,他们只好利用旧的、零碎的木头做些小家具。”
敲敲打打的过程当中,“动手派”们想到了流落到市场上的博古架、酒柜。“资本家、知识分子不是受到冲击吗?屋里面积小了,就把这些橱三钿勿作两钿(指贱卖)卖掉了。过去老百姓屋里这种家具老少的,阿拉看到觉得老稀奇的。”
受博古架的启发,“动手派”们用手边的材料加以“改良”,做成了玻璃橱。这种橱最大的好处在于用料省。“上半部分三面是玻璃,用玻璃解决了木料难寻的问题。当初几乎隔几条马路就能找到一爿配玻璃的店,而且价格比木料便宜。”
因为外观气派,玻璃橱这种“普通市民版博古架”立刻在上海风靡一时。“当然,它跟有钞票人家的博古架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谈凯敏说,“首先,用的木材不好比。其次,阿拉这批人不可能在里厢摆艺术品,摆的都是老普通的东西。”
在玻璃橱里“出镜率”比较高的有:新郎新娘娃娃、陶瓷装饰品,成套的茶具、拉丝杯,小花瓶等等。雀巢咖啡、果珍、乐口福之类的“高档食品”在橱中也有一席之地。要是有人头马XO、茅台这样的高档酒,哪怕只剩下一个空瓶,也会被放进玻璃橱作为装饰。
“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平常得不得了。但是当时玻璃橱往房间里一摆,确实感觉蛮好的。”谈凯敏说,“上海有石库门文化,哪家新婚夫妇打了玻璃橱,左邻右舍很快会传开、模仿。一来二去,大多数家庭都添置了这么一样家具。”
当时,谈凯敏自己做的玻璃橱有些与众不同。家里原来有一只“高瘦”的装饰柜,他在旁边又打了只矮柜,配成一套高低柜。“我这个人比较讲究实惠的。这样既可以旧物利用,又很实用。17寸黑白电视可以摆在矮柜上,当电视柜用。”
在谈凯敏的印象里,玻璃橱最初在民间兴起,由老百姓各显神通自己打造,后来才有厂家看到商机,在市场上推出了商品。“自己做的玻璃橱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已经逐渐被正规厂家生产的装饰橱、博古架取代了。但是问问老上海人,说起玻璃橱,哪个不是津津乐道,难以忘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