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长聘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图]

31.01.2018  02:32

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学院首次长聘教授评审结果揭晓,在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的主持下,来自人文、外语、媒体、国务四个文科学院的候选人中,11位教授获得长聘职位校级评审。至此,面向常规体系教师的长聘教授评聘工作实现学科板块的“全覆盖”。 

1月18日晚,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对11位文科长聘教授及1月6日评审通过的23位理工科长聘教授进行最终审定。截至2018年1月25日公示结束,全校各院系评聘通过的长聘教授总计达149人。 

根据师资聘任来源和程序,长聘体系各级岗位的教职聘任分为引进、晋升、评聘三类。其中,以长聘体系岗位开展人才引进,始自2007年启动的“人才金字塔”建设,按世界一流大学师资标准,上海交通大学设立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别研究员岗位,通过国际同行评审机制,借力国家、地方各类引才计划,多年来高标准持续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在此过程中,“人才金字塔”岗位设置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由长聘教轨、长聘教职、学术荣誉岗位构成的长聘体系。 

2014年,首批按长聘教轨引进及管理的特别研究员聘期到期,学校参考北美大学Tenure-track助理教授晋升终身教职的要求,确定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师资晋升长聘教职的标准与程序,并据此启动相关工作。三年来,已有六批次长聘教轨师资先后通过评估晋升获得长聘教职。同年,学校还启动了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的校内遴选晋升工作,通过申报资格确认、国际同行评议、校级评审等一系列程序,一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教授于2015年分别获聘为首批讲席教授和特聘教授。 

2015年,人才引进与“师资分类发展”两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以“同台竞技”、“同轨运行”为指导,出台《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职制度实施办法》,明确长聘体系的岗位设置、岗位要求、申报条件、评审程序、考核与管理办法、工作推进步骤与方式等。长聘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得以全面、规范、系统地开展,面向常规体系教师的长聘教职评聘亦由此拉开序幕。 

自2015年秋季学期起,评聘工作按学院和学科板块分批启动、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在评聘过程中,学校始终贯彻落实“院为实体”模式,通过岗位设置、岗位要求、申报条件、评审程序和考核办法等方面,促进学院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和良性的学术共同体文化。历经两年四个批次,全校各学科板块终于实现长聘教职评聘“全覆盖”,师资队伍改革与长聘体系建设从此进入“常规化”和“常态化”。 

2017年,学校对长聘教职体系进行了适当梳理与合理优化,对岗位设置、晋升通道、薪酬体系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完善,建立了更加“简明、清晰、稳定” 的教职体系,稳步推进原有体系与长聘体系的平稳衔接和最终并轨。同年,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更加明确和强调“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导向,在师德师风方面建立了一票否决制,对长聘教授申报资格、岗位职责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教学和育人要求。 

长聘制度改革及长聘体系建设是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才强校”主战略指引下,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终身教职体系成熟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与人事制度方面进行的积极改革与实践。在新引进教师的招聘准入、岗位晋升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看齐世界一流大学,多年来已形成一套成熟完备的评审、聘任程序,成为兄弟院校学习借鉴的榜样。对原有教师队伍而言,长聘教职的设立不仅激励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上不断挑战自我、开拓进取,同时也成为保障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职,潜心开展原创性、前沿性科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改革历程中,学校始终注重将一流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阶段性特征相结合,将长聘教职体系与国情校情结合,将学校统筹与发挥学院学术共同体作用相结合,将专业技术职务体系规范化建设与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相结合,兼顾国际前沿学术研究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研发需求,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交大模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长聘体系各级岗位在聘人数达到720人,成为核心师资队伍的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并产生标杆示范效应,为“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