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交大纪念张钟俊先生诞辰100周年

24.09.2015  01:23

他,15岁进交通大学,23岁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4岁回国成为教授,25岁当系主任,一生为我国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以至业内有“北钱(学森)南张”之说——今年9月23日,是这位经历堪称传奇的少年大学生、杰出“海归”、我国自动化发展开拓者之一的中科院院士张钟俊百岁诞辰,上海交大出版纪念册并组织一系列活动,以缅怀这位老一辈学科带头人。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在纪念册的序言中称张钟俊先生为“我国控制界的翘楚”,“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纪念册不但全面记录了上海交大已举行的纪念活动,而且详细介绍了张先生的生平,反映了他对我国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以丰富的照片资料回顾了张先生的活动足迹,通过多角度的综论和同事、朋友、学生、亲属等的回忆展现了张先生卓越的才能、科学的风范、高尚的人品和温暖的亲情。    

一个年轻的教授

1915年9月,张钟俊出生在浙江嘉善一个普通的教员家庭,11岁离家求学,不久到上海读于南洋中学。青少年时代,他就表现非凡,博学强记,思想敏捷,兴趣广泛。他辗转各地,进过许多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一次次跳级。1930年9月,15岁的张钟俊以杰出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1934年毕业,即以其出色学绩取得中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奖学金,进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电工系读研究生。在那里,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两个学期后就获得硕士学位;5个学期后,又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麻省理工学院对于攻读科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要求几近苛刻。研究生除了要攻读本专业课程之外,还必须在理学院选择一门专业作为副科,以电工为主科的张钟俊选择了数学专业作为副科。在数学系进修期间,他结识了控制论创始人R?维纳教授,被他讲解的“傅里叶分析”深深吸引。张钟俊大胆地将原本在天文学在使用的傅里叶级数运用于单相电机短路问题的动态方程上,经过周密的论证和巧妙的推理,第一次在理论上获得了这类电机的一个模式常数,其博士论文《单相电机短路分析》由此获得极高评价,他也成为自1861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以来第一位博士后副研究员。    

1938年,日寇铁蹄踏进中国的华东。国破家危,24岁的张钟俊热血沸腾,当年10月经香港回国,相继在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及交通大学担任电机系教授。他为学生讲授高等电工数学、电信网络等课程,指导学生从事网络综合理论的研究,写成了国际上第一本阐述网络综合理论的专著,同时开始研究自动控制理论。    

一个爱国的学者

1945年秋,张钟俊随重庆交通大学回到上海,除了继续担任电机研究所主任,还兼任了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的技术室主任。1948年末,张钟俊收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斯脱莱通的信,邀请他担任该校电工系教授,但张钟俊决意留下。上海解放了,军管会请张钟俊留任公用事业局,协助搞好公用事业的接管工作。原先各租界的电网是独立的,各电厂的输出电压和频率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够对全市的供电进行统一管理,张钟俊领导并具体指挥了电网合并工作,改造了部分发电机组,统一了电压和频率。接着他又建议抽调干部组织电力调度培训班,培养电力管理人才。张钟俊还主持了上海黄浦区第一条过江电缆的设计和安装,改变了浦东地区缺电的局面。    

从50年代起,张钟俊陆续担任过全国长期科学规划电力系统的规划执笔者、国家科委电力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无线电系和自动控制系主任,国家科委自动化专业组副组长等职务。    

1973年,为了解决潜艇的惯性导航,张钟俊和部分同事组织了讨论班。他主讲现代控制理论,并编著《矩阵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一书,成为我国最早阐述现代控制理论的著作。经过两年努力,导航问题获得完美解决。他们将主要结论写成论文《陀螺角速度漂移数学模型的辨识》。文章应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对惯性导航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控制精度。这项研究后来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一个献身事业的科学家

1978年秋,张钟俊参加上海交通大学访美代表团,负责电子、电工和自动控制等领域的交流和调研。短短45天的访问中,张钟俊敏锐地注意到微电脑的开发和应用是一项关键性的突破,于是每到一地总提出要参观计算机房,询问机器的性能,了解它们的用途。在他的提议下,代表团带回了王安计算机和INTEL开发系统。回国后,他即组织微电脑开发的研究,筹建计算机应用的学术组织。同时,张钟俟还发现系统的思想正在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作为自动控制与工程技术的结晶,机器人的研制正在美国崛起,前途无量。回国后即着手进行这些课题的研究。从1982年以来,他和他的学生们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次。    

年近古稀的时候,张钟俊还具体负责了上海交通大学接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期发展规划的咨询课题。他率领考察组进疆考察,对50万个关于解放后新疆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作了整理和分析,从中萃取了5万个数据作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建立了描述宏观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反映各生产部门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投入产出模型和用状态空间描述的动态经济控制模型,并完成了一个附属的特尔菲型专家咨询系统。这套模型使得人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获得了新疆地区在1990年至2000年能够达到的各项经济指标,描绘21世纪新疆的远景并发现潜在的问题。“新疆宏观社会经济模型”是我国第一个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建立起来的大型地区性的社会经济模型。这项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成果奖。    

1985年,张钟俊辞去了校内所有行政职务,却显得更忙碌了。他一年四季奔波在祖国各地,担任了23所高等学院校的顾问教授或者名誉教授及名誉校长,还是担任了厦门经济特区、常熟和嘉兴等市的高级科技顾问,为经济和技术发展出谋划策。他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和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化小组召集人等职务。    

多个学科发展的带头人

1988年8月,全美电子电工工程协会的SMC专业委员会在中国举行国际学术会议。闭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赠旗仪式。会议主席将一面协会的会旗赠送给张钟俊教授,表彰他在中国开创了自动化的教育和研究。    

从60年代初期张钟俊便以极大的热忱关注着卡尔曼和庞得里亚金在控制理论方面的新进展。1964年,他将卡尔曼滤波技术应用到“远航仪”的接收信号的处理中,成为我国第一批将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科学家。1973年他在主持核潜艇的惯性导航这个研究课题中,又应用了现代的系统测辨技术建立了陀螺角速度漂移的数学模型,而且再次应用了卡尔曼滤波设计了信号反馈装置,大幅度提高了潜艇定位的精度。    

张钟俊在自动控制领域中的贡献众所归望。198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也许是早年在上海市公用事业局工作的那段经历,张钟俊一直关注着管理科学的发展。1977年,他在广州召开的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在我国推广应用系统工程的主张,成为我国首批倡导系统工程方法的科学家之一。他在会上深入浅出地介绍系统工程的观点、内容和方法,与会者颇有振聋发聩之感。80年代前后,张钟俊和其他学者一起,将大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结合在一起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提出了新一代的经济控制论。=    

1984年,张钟俊又提出了以大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微电脑应用为突破手段,形成分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和信息管理的工业大系统理论,这个理论又简称为“一大一微”。他由此论述了微电脑应用在控制中的基本作用,提出了计算机通信、计算机协调等新的研究课题。 此后十年中,张钟俊参与发表论文上百篇,几乎覆盖了自动化的整个领域。在我国的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张钟俊既是一位开拓者,又是一位始终战斗在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    

来源:人民网 2015.09.23    

原文:上海交大纪念张钟俊先生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