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书展最美瞬间 是一座城向品质阅读的长久致敬  

24.08.2018  23:06

      晚上9点多的上海展览中心,流光溢彩。随着最后一位读者步出书展主会场,2018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闭幕,但书香之约仍在继续,永不落幕。

时光荏苒,上海书展把自己打磨成了同样流光溢彩的名片——只用1年时间,曾经只对行业开放的订货会转变为向大众开放的地方书展;再用8年时间,区域性地方书展升级为全国出版盛会、重要文化品牌、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平台,在文化引领、国际影响、人性化服务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经过15年的摸索升级,我们终于可以踏实地说一句,品质阅读不再是纸上空谈,而是在上海书展的策展思路、优质活动、细分引导中有了实实在在的呈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感慨,这些年,卖书正渐渐变成书展的配角,名家高质量的沙龙讲座、人与人的交流,逐渐比例增大,成为逛书展的首选理由。  人们在这里发现好书,发现作者,也进一步发现自己,寻找同道。回眸上海书展的这些动人瞬间,看看一座城市的书香底色如何浸润在文脉血液中,汩汩流淌,生生不息。

      【最后一名读者:虔诚热情的他们,是书展最美风景】

      年轻公务员张峰瑞,着黑色T恤,身板紧致,得知自己是最后一位离开上海书展的读者,被人群围住的他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前几天忙于加班,今天健身结束后趁着夜场来逛书展,挑了几本三联书店文史哲方面的书,“从小就喜欢看书,对阅读,有一种简单的喜爱吧。健身锻炼肌肉,阅读锻炼大脑,我希望自己继续保持这两个好习惯。”

      年轻公务员张峰瑞,着黑色T恤,身板紧致,得知自己是最后一位离开上海书展的读者,被人群围住的他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前几天忙于加班,今天健身结束后趁着夜场来逛书展,挑了几本三联书店文史哲方面的书,“从小就喜欢看书,对阅读,有一种简单的喜爱吧。健身锻炼肌肉,阅读锻炼大脑,我希望自己继续保持这两个好习惯。”

      上海书展组委会向这位读者鞠躬致意,颁发荣誉证书,邀请他2019年再赴阅读盛宴。接过邀请函,他笑称,明年要第一个“冲”进展馆,身体力行支持上海书展。

      用脚步给上海书展投票,是读者对书展最平实的支持。晚上8点半,距闭馆半个小时,主会场中央大厅里依然人头攒动,许多展位熙熙攘攘,读者流连其间,不舍离去。

      每年8月的上海书展,无论烈日当头,或持续雷雨,都挡不住爱书人的脚步,蜿蜒长龙不急不躁,井然有序。“上海书展最美的一道风景,正是热情的读者,上海拥有着一批高素质的读者,也因为这个庞大群体,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创作者愿意来这里,不仅仅是上海书展的7天里,上海那么多阅读空间365天都向世界开放,这也是上海海纳百川精神的一部分。”徐炯说。

     

        位于华东师范大学展位的留言墙上,3000多张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倾吐着读者的心声:“上海书展的气氛特别吸引人,我明年还要来”……普通读者要来,专业读者也爱来。书展期间恰逢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举办年会,会长陈尚君笑言,上海书展的门票成了最抢手的“伴手礼”,全国各地学者趁着参会间隙,来上海书展“打卡”。

      “在大多数上海人眼里,上海书展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展,更像是一种情感认定。上海书展对我们而言,大概就是这根纽带升华而成的爱与情怀。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人心,市民们扶老携幼、拉着书箱、边看边买,不是因为被动的提倡式选择,而是从心理上、情感上认定了这件事情,发自内心地逛展、看书、买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说,日益庞大的优秀读者让参展出版社也不断升级——早些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参展时,书架都是租来的,上面摆满了图书,略显杂乱但幸得读者不弃;2017年华东师大社60周年社庆,展台上搭起一条知识长廊,每个门廊上都有一条书摘,打头的是《冯契文集》里那句“不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到了今年,一条条智慧摘句做成阶梯式,希望读者每行一步,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找回最本真的情怀和感悟。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为松,参与见证了上海书展15年发展,“书展,就是书海,它把更多的爱书人聚合在一起。如果说好的旅行会有爱情的味道,那么好的书展,一定会有真理的味道。卡尔维诺说过,文明建立在万千书籍的多样性上:只有像一只彩蝶从各种语言、对立与矛盾中吸食花蜜那样,不断在各种书页中游走追寻,你才能发现真理。”上海书展掀起的阅读风潮,无声无息地滋养着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每一位市民。

      【最火爆的书:追踪市场晴雨表,重拾出版的尊严与乐趣】

      要说今年上海书展的“人气明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主打图书《芯事——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堪称火爆——首发后短短1个多小时便售出1000余本,给出版方注入了不少信心。《半小时漫画中国史3》的读者见面会队伍从友谊会堂一楼,沿着楼梯排到二楼会场,满满当当的台下读者,与漫画家陈磊密切互动,笑声不断,这一系列累计销售百万册,读者的反馈为下一部选题和素材提供了不少灵感。

      许多从南京西路入口进入西阳光蓬的读者都会发现,中国外文局展位十分醒目突出,“2014年参展时在一个偏僻的综合展区,空间很小,今年是我们首次大规模组团参展,销售节节攀高,也能收集大量读者一线需求,传播效果特别好。明年我们还想继续组团前来。”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告诉记者。

      在上海书展,全国出版人能捕捉市场最前沿的阅读表情。中华书局的编辑观察到,不少铁杆粉丝直奔展位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看到中华书局,就像看到亲人一样”,书展第三天,展位上未拆封的《宋书》修订本售罄,来晚的杨先生打算在首发式现场购买。镇店之宝经久不衰,新书也赢得读者青睐。书展首日,展位上的《燕国八百年》卖光了;不少对建筑感兴趣的读者买走了《不只中国木建筑》;“海上遗珍”系列《武康路》《衡山路》销势喜人……

      在上海图书馆分会场,无论是8卷21册《于漪全集》首发,还是“名师谈语文启蒙”专题讲座,上下两层都被读者坐满。文化学者郦波、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和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校长马玉文,聚焦孩子的语文启蒙问题展开讨论,引发现场家长踊跃互动。正是在书展上收集了师生心声,郦波准备为孩子们编写一套与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一年级至九年级配套的拓展课程《郦波语文启蒙课》,从源头上激发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得体表达。

      “每年书展都会接待专程光顾我社展位的读者,他们对我社图书如数家珍,给予我们种种鼓励,作为上海书展的参与者,我和我的同事都倍感骄傲。”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说,上海书展给上海出版业带来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为出版社打开了一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门。在图书业由卖方转变为买方市场的过程中,出版社经历了艰难适应期,读者找图书,图书找读者,这是出版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上海书展搭建起出版社与读者直接沟通的平台,让书展成为出版社检验自己产品的试金石。“不仅仅是码洋的增高,身处书展也锻炼了出版社整体竞争力。近几年来,我们派出专业编辑与读者互动,开设朵云艺术赏读季,上海书展极大提升了选题、营销、沟通、服务等各种意识和能力。”

      【最暖心:首次增加手语翻译,知识岛屿向所有人敞开】

      80后手语翻译员唐文妍,站在今年首设的“七天七堂课”讲座舞台一侧,成为听障人士与学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但要把国学知识里的专有名词,用手语的方式转码出来,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她认为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将诸侯、人名、地名、朝代这些历史信息通过手语使聋人朋友明白。比如孔子和老子,她就采取了以手模拟孔子惯用形象中作揖的动作,老子的长须形象加以区分,将信息忠实地传播给观众。

      通过网络预约报名的听障读者,偶尔有人进出,也自觉放慢脚步,轻轻地开门关门。“上海书展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读者中自然有一部分是听障读者。”唐文妍由于工作原因结识了很多听障朋友,了解到往年书展讲座现场因没有手语翻译,他们虽有兴趣但也只能放弃。今年,上海图书有限公司策划国学馆讲座时,希望经典文化能够与各层面读者需求相结合,开设了现场直播,并委托上海市残联向听障读者发布信息。

      上海书展这座知识岛屿向所有人敞开,争取到全民阅读的最大公约数。今年上海书展利用16个区的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文化中心和农家书屋等公共阅读空间,扩展书展分会场体系,数量由去年的40家增加至100家,包括实体书店78家、区级图书馆16家、农家书屋6家。在思南书局、作家书店、建投书局同时举办的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迎来中外作家与读者的文学重逢。

“书香满城”,蔚然成风。

      【最突破:深度阅读活动比例增加,打破阅读的“舒适区”】

      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华春荣发现,随着新书的品种不断增长,图书形式越来越丰富,参展的出版单位重心,逐渐由单纯销售转向更注重深度阅读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推荐经典导读,引领图书市场发展与创新。“上海书展不求大而求精,精选500多家出版单位的15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名人、名作、名牌图书占比很高。从主题提炼、布局设计,到展品选择、活动选项,不是单一突出市场价值,而是推崇文化价值、文化场的威力。”

      读书,是代际智慧传递和精神发育的赓续、升华、再创造的过程。今年上海明显加大了深度阅读活动的比例,比如时长90分钟的国学课等专题讲座,突破了阅读的“舒适区”,让人们踮起脚尖,尝试着去够一够更高的果实。“‘七天七堂课’获得青睐给我们启示,如今的读者到底需要什么?”徐炯说,从需求出发是创新的基础,“读者期盼更高质量更纯粹的阅读活动,未来上海书展的活动将更多地转向营销某一类书,而非营销某一本书。不止国学课,还能衍生开掘更多门类。”

      “这也提示我们出版人要不断提升出版品质,在遴选参展新书、策划书展活动方面充分体现深厚的底蕴、真挚的情感和思想的感召,让广大读者尽享文化的盛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李广良说。

      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从15年前的第一届上海书展起,就介入了书展的筹划和组织工作,他见证了上海书展从第一年的简洁简单到如今的精细化服务的转变。“对于读者而言,在书展买书的意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意义在于与名人邂逅,集中听讲座,得到心仪的作家签名等等,种种从‘书’衍生出来的阅读之趣,吸引着他们到书展来。”阅读活动和买书,成为上海书展对于普通读者的双重吸引力。

      【最新潮:一手“掌握”大部头,互联网+助力数字出版】

      排队购书,再快递回家,这样的“搬运模式”也有了快捷升级版。通过“上海书展”官方微信和“新华一城书集”微信公众号“云会场”,读者打开扫码购书功能,书展全场任意图书条码轻轻一扫,即可直接在线下单,江浙沪包邮到家。7天书展时间有限,“云会场”还为读者打造了不落幕的“365天书展”,精选并推荐大批好书和新书,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便捷的购书途径。

      徜徉世纪出版数字出版展位,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上,语文名师、诗词专家许冰雨结合《笃学问道》文学鉴赏APP,与现场交流互动。《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陆续形成18个品种,收录了自先秦以迄当代、涵盖诗、词、文、曲、赋等各种文学体裁的经典名篇近2万篇,撰写鉴赏文章的有俞平伯、夏承焘、唐圭璋、臧克家、施蛰存、叶嘉莹、袁行霈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影响了一代代读者。其中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都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历年书展的常销和畅销品种。

      如今,读者在巴掌大手机屏幕里就能一睹大系风貌。这正是上海探索数字出版的一个鲜活注脚。

      在“笃学问道APP”的演示屏幕上,不少读者纷纷尝鲜,用手指滑动点击,开机画面上的“吟诵唱赏听讲读谈学”勾勒出产品特色,读者可以通过这款APP“每天听首诗”,也能通过“精读”栏目获得每一首诗的解析;查询诗文时,既能通过朝代、作者等分类检索,也有四季、二十四节气、惜时、送别、思乡乃至花、山、鸟等细分关键词;还能生成“名句卡片”通过社交媒体分享。

      不说再见!上海书展的这些最美瞬间,正是一座城市向品质阅读的长久致敬。

      来源:文汇

      作者:许旸

      摄影: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