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半年营收利润生产总值上缴税金均超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平均水平

05.08.2016  13:40

  今年上半年,上海GDP增长6.7%,经济整体运行平稳。而在宏观经济的“”中,上海国企表现更为活跃,产业结构优化、研发投资增长、新兴产业壮大……上海经济的众多亮点中,都有国企身影。

  记者从上海市国资委获悉,今年上半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生产总值、上缴税金四个方面,增幅均超过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平均水平。近三年来国资国企改革带来的效益,带动申城国企逆势突围,上海经济增长“传统引擎”正在提供强劲新动力。

  “因企施策”打开新通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各地国资国企改革中,上海国资系统立足上海实际,率先将国企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三大类别,通过分类定责,全方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分类监管能更加科学地处理好改革的针对性,它打开了一条新的通路,接地气,更加实事求是。”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晖明表示。

  在上海率先实行的国企分类监管中,近三年来,三种不同类型企业的改革齐头并进,侧重又各有不同。对竞争类企业,上海以公众公司为主要实现形式,推进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截至目前,上海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企业已占竞争类产业集团总数的2/3。

  在上海的功能类企业改革中,2014年至今,国际集团、国盛集团实现向国资流动平台的改组转型,划转股权项目资产总额约800亿元,盘活存量资金近400亿元,资本运作80亿元,成为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平台。各大功能类企业集团承担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开发区等重大城市功能区域建设按节点进展顺利。

  在公共服务类企业改革中,上海进一步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运营模式,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久事公司深入推动公交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乘客满意度指数连续5年排名行业第一。

  分类的目标,是要让改革“因企施策”。而在现实中,不少企业集团业务板块众多,横跨不同功能,如果只是机械地分类,很难实现初衷。为此,上海市国资委对14家“混合型”企业的42项跨类业务进行了认定,并实行分业考核。

  随着市场变化,企业也在积极转型,因此,上海的分类监管,并非“铁板一块”。去年,上海根据申能集团确立的“面向全国发展的综合性能源企业”转型目标,将其由公共服务类企业调整为竞争类企业,开了分类监管“动态调整”的先河。

  撬动科创领域“主力军

  上海是国资重镇,而上海的众多大型国企,技术积累深厚、人才队伍集聚,又承担着一系列“大国重器”的研发制造任务。长期以来,在申城科技创新领域,这些国企在研发投入、专利申请、产学研一体化等领域,都是主力军。

  不过,由于体制机制束缚,许多国企的创新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激活。特别是当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外市场低迷,创新面临不小风险。

  “三个视同于”,是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启动以来,聚焦国企创新机制“对症下药”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上海市国资委介绍,通过对研发投入、创新转型、跨国经营等费用视同于考核利润,对尚未实现回报的境外投资在考核中予以单列,企业家推动企业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该举措实施以来,上海30家市管企业近360亿元创新研发等费用视同于考核利润。

  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方位推进,针对国企的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层层深入。最近,上海在全面推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指标权重。其中,竞争类企业创新转型考核的权重占30%—35%,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转型考核的权重占50%。

  上海国资系统还探索实施了差异化长效激励制度,重点向创新领域倾斜。对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科研院所,探索员工持股;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截至目前,上港集团、上汽集团、上海建工、光明食品集团、华虹集团等企业先后实施各类股权激励43例。

  企业是加快科技创新从“”变“”的核心环节。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上海支持企业建立以分享为重点的成果转化机制,提出转让收益不列入工资总额,让成果的发明者和拥有者得到切实的实惠,同时在全国率先实施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以协议方式进行转让。

  去年至今,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上海投资领域保持较快增速,其中,由国资带动的科技创新领域投资是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上海发挥国资收益资金支持的杠杆作用。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国资收益资金,重点支持主动承接国家或部市级重大专项的企业,带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目前,累计安排48.36亿元国资收益资金支持大飞机、燃气轮机、集成电路、硅材料集团等5个国家和市级重大项目、95个企业重大创新转型项目。

  国资收益资金杠杆效应有效激发了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市管国企集团新增投入共4048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85%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四大领域。

  打开转型升级“想象空间

  最近,上海一批金融领域国有企业纳入上海市国资委统一监管。

  今年上半年,尽管股票市场表现低迷,但上海金融业仍快速增长,其产值增速和对GDP增长的贡献均位居各行业首位。与之相比,上海制造业等实体产业遇到严峻挑战,产值出现下滑。

  业内人士指出,金融业发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之一,金融国企和实体产业领域国企纳入统一监管,将为企业发展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

  上海市国资委介绍,将以金融企业国资统一监管为契机,加快推动“产融结合”,促进“实体经济(产业)+虚拟经济(金融)+技术经济(互联网)”多层次融合,实现金融企业和实体产业共赢发展。

  这是上海当前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的一个缩影。

  企业经营者选聘机制,也是国企改革中一个影响面广、突破难度大的关键环节。目前,上海已对处于充分竞争性领域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10余家二、三级企业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一批优秀的国企职业经理人已经崭露头角。市国资委介绍,将出台本市市场化选聘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意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为核心,聚焦整体上市公司,以及符合条件的核心资产上市公司扩大试点范围。

  上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全力推进,国企同样是结构性改革中的核心环节。目前,上海已制定实施创新发展、重组整合、清理退出“三个一批”方案,共219个项目。创新发展一批,加快4048亿元新增投资落地,确保85%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重点发展国家核高基专项、AMOLED等国家级和市级重大项目。

  重组整合方面,上海将在加快企业内部资源专业化整合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企业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开放性市场化双向整合。清理退出方面,将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积极稳妥处置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

  来源:解放日报